第465章 抉择(1 / 3)
事到如今,杨旦已经不再隐瞒,直接开诚布公。
朝堂上活跃的大小官员,如张益等人,全都是三杨的门生故吏。
大明以武开国,文官集团在洪武朝被朱元璋死死压制,到了建文朝,刚刚抬头,却出了个靖难,朱棣的做事风格完全效仿他爹,更是让人喘不过气。
一直到了仁宣两朝,文官集团在内阁三杨的带领下,才真正开始发展壮大。
三杨之中,以杨士奇为首,然而在正统八年,出了一件事,直接让这位五朝老臣晚节不保。
杨士奇的儿子杨稷仗着老爹是内阁首辅,在老家吉安府泰和县横行霸道,欺男霸女,还闹出了人命。
虽然事情很严重,可是,杨士奇作为内阁首辅,想要将事情压下来,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问题就在于,竟然有受害的苦主绕过了当地官员,从他的老家一路杀进京城,把案子捅到了皇上面前!
这下子,事情算是彻底败露,杨稷被锦衣卫抓进京师,铁证如山,杨士奇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斩首示众。
管教不严,他这个内阁首辅也没脸再干下去了,从此致仕归乡,忧虑患病,不到一年就去和他儿子团聚了。
杨士奇陨落之后,还有另外二杨,以及他的门生故吏,仍然活跃在朝堂之上。
从资历上来说,杨旦乃是杨溥之子,杨泰乃是杨荣之孙,两人一个在京师,一个在江南,只需暗中将前朝士绅联合起来,再呼应百官响应,事情就成了一半。
另一半便在于军权,文官把持朝政,但是无法左右军队。
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都察院两名监察御史发现了端倪,准备上书告发。
于是,杨旦心生一计,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密谋,让那两名监察御史下去查杨洪的亏空!
因为兵部右侍郎吴恒已经查清楚,杨洪任大同总兵官、宣府总兵官时期,以及入朝成为侍郎以后,手底下不知有多少亏空,一查一个准。
如此既能借助杨洪之手除去异己,又能将他拖下水,简直是一举两得。
张益越听下去,眉头皱得越紧,一张脸黑的能渗出墨汁。
他万万没想到,这些人竟然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密谋造反,更可气的是,皇上还挺配合,带了几名锦衣卫就跑了。
子曰:去的时候好好的,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