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导演和制片人不同的中心制(2 / 2)
张一谋认真的看完了剧本,剧本是写的很不错,就是怎么看都不觉得是一个能破亿的电影。同时,整个剧本给张一谋的感觉,不像是在看一个剧本,而更像是在看一部电影,一部已经拍摄好的电影。按照剧本按部就班的拍摄,感觉没有可以什么让导演发挥的空间,一时也就没了兴趣。
正要去洗漱休息,敲门声响起。原来是张维平拿着剧本过来了。
“剧本看过了?老谋子你觉得怎么样?”进屋还没坐下,张维平就急不可耐的问到。
张一谋点了点头,“还不错的剧本。”
“我觉得这个片子很有搞头啊,”和张一谋不同,张维平眼中看到的都是钱。宁致远说的一点都不错,《英雄》拍的再好,国内票房也没可能回本,还要看海外的票房成绩,可是谁知道国外能不能接受呢。毕竟张一谋得奖是很厉害,可是卖票房张维平真的信心不足。
而《春运回家路》,6万的投资,18万就可以回本了,后面的就都是挣钱了。张维平相信,就凭着张一谋这个名字,加上蹭着春运的热度,5万没问题。假如宁致远再来点什么歪招,破亿真的不是梦,这不比什么《英雄》之类的大片好太多了么。
“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没什么好拍的,就一个公路喜剧片。而且这剧本基本都已经写死了,也没什么导演发挥的空间。”张一谋和搭档解释了一下。
要的就是没有导演的发挥空间啊。张维平也不是初出茅庐了,对西方的制片人中心制和国内的导演中心制有过研究,毕竟他是制片人,想要更多的话语权。
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本质问题还是在于投资主体。国内和前苏联学习,拍电影习惯了由上级拨款,导演发挥。这个钱最后收回来多少,能不能回本,不在导演的考虑范围内,也无关紧要。制片人的角色就是个打杂的,自然没有话语权。
而在西方,电影资金是制片人找来的,立项是制片人确定的,自然而然,导演就变成了打杂的,制片人的话语权远大于导演。除了个别几位,导演对影片是没有最终剪辑权的。
不用管钱回本问题的华国导演,就不会去考虑什么观众需求,只会考虑自我发挥,他们的电影都是为自己拍的而不是为观众。所以那些人脑子都在想一定要反映现实,一定要用高级导演手法。那么都会发挥出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至于说好好的把故事剧情讲清楚,能让观众看得懂这些不在导演考虑范围内。总要让观众看不明白,总想着去教育观众,才能提现导演水平。所以,
1个片子,9个就别想票房的事情了。
哪怕电影厂已经开始改制,但是几十年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特别是这批导演的想法,早就固定了。
但是张维平在张一谋面前还真的不好提这些,毕竟张一谋首先做出了改变,开始考虑观众,开始拍摄商业片,张维平是要紧紧的抱张一谋大腿的。
看到张一谋不感兴趣,张维平眼珠一转,“剧本本身怎么样?”
“剧本本身已经很完善了,电影本身也没什么难度,只要选好了演员,拍起来是很轻松的。”张一谋回答到。
“那好,老谋子你先休息吧,我等再看看情况。”张维平转身走了,不过他出门后就第一时间给给宁致远打了电话,约定明早9点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