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 桃源精神(下)(1 / 1)
到了唐代,由于桃花源受过战乱的冲击,地震的毁坏,当初的建筑早已坍塌。加上人口增加,人们为了保证粮食供给,于是将以前的井田,改成了面积利用最大化的千丘田。
作为孟光的后人,孟浩然来桃花源小住了一段日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过故人庄》,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依然还是一片田园风光。有了陶渊明的前车之鉴,他在诗中,作了一些处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与桃花源有渊源的另一位诗人王维,在辋川别墅住烦了,在朋友的带领下,也到过桃花源。在他的《桃源行》一诗中,结尾两句幽远飘缈,诗中有画,诗中有禅,山水禅境呼出欲出: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风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花源的光景,已大不如前,两位重量级田园诗人留下的诗作,还是为桃花源增色不少。
中国的诗歌,从桃花源的诗家开始,从发轫者屈原和宋玉起锚,诗歌如桃花,朝代如洪流,一路汪洋恣肆而下,让后人在楚辞、汉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景点留连忘返,享受着一道又一道精神上的饕餮大餐。
元朝末期开始,诗歌开始沦落了,桃花源也受到了波及,接连遭受了两次火灾,建筑全部毁于一旦,桃花源中人,只得搬到沅江边居住。
桃花源的建筑,已然毁灭了,而传承下来的人文遗产,构建起来的心灵图腾,还是成为了中国人最向往的地方。
为了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地传承下去,为炎黄子孙找到灵魂的皈依,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前赴后继,笔耕不辍,为人们提供着精神上的愉悦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