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白塔炮声动九门(一)(1 / 4)
第726章白塔炮声动九门(一)
乾隆五十九年五月三十清晨。
今天的董掌柜和往常一样,听到崇文门方向传来的打点钟声就起床洗漱,然后出门去“东鸿泰”茶馆喝茶。
他住的地方在草场三条,离正阳门大街非常近,出了胡同口就是水厂胡同,向西走到头,左首斜对面是大栅栏;再往南一点,就是坐落在玉皮胡同把口的“东鸿泰”茶馆。
此人真名叫董信臣,河南商丘县人,今年三十七岁,出身于一个小有资财的农户。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因家中出了变故败落,便没再继续;十七岁开始挑着担子做些小买卖,每日走村串巷,日子倒还过得去。乾隆五十年河南大灾,商丘地区受灾最重,人饥相食;董信臣也其他逃难的人一样,带着妻儿老小到了开封落脚。
赶巧那时候徐大用奉了赵新的命令收拢流民,他除了在人市上买人,也透过牙人招了一些雇工,主要是给庄子内外的流民做饭。董信臣是外乡人,想在开封谋生实属不易;不过此人脑筋活泛,做事大气,通过刻意结交认识了一个牙人。后者正好帮徐庄招工,便收了他一百钱的好处,把他介绍了进去。
因为识字又跑过买卖,董信臣在徐庄的一众帮佣中很快便脱颖而出。这样过了一年,徐大用觉得此人做事用心,钱财上也不贪小便宜,经过几次试探,便带他坐船出洋,见识了雷神号。接受了“震撼教育”的董信臣一家之后去了北海镇,分了地也有了房子,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进了贸易部,在沈敬丹手下做事。
四年前董信臣奉命进京,用“黄升泰”的名号在正阳门大街上开了间南北货铺子,自此北海镇在京城的第一个情报点成立了。除了跟他一起住的老婆董何氏以及两名乔装为仆人的报务员,其他在本地雇佣的账房和伙计并不知道,他们背后的东家乃是天字第一号“反贼”。
在京城的这些年里,董信臣取得的最大成绩,便是将敬事房的副总管太监发展成为北海镇的眼线,使得北海镇的触角伸进了紫禁城,基本上宫里的大事不出三天赵新就能知道。
如今北海军情报局在京城内外一共组建了五个情报分站。一分站以“黄升泰”南北货为据点;二分站在宣武门外的琉璃厂东街上,是一家名为“泛古堂”的古董店,主要任务是对接在翰林院任职的阮元,另外就是给赵新收购古玩字画;三分站在海甸镇,对外是一家药材铺,主要任务是监视并探听圆明园各处的情况;四分站在东便门外的庆丰闸附近,对外是家酒肆,店里从掌柜到伙计全是投奔北海军的漕帮中人;五分站在通州运河码头,对外是家粮铺。
为了安全起见,如无特殊情况,各处情报站从不发生横向联系,他们只从电台里接收情报局的直接命令。其中四分站是专司行动的小组,往刘全和阮元府上投递匿名书信就是他们干的。
搁往常没事的时候,董信臣一般要在茶馆呆到中午才回铺子,可今天不行;怡亲王的孙子过抓周礼,因其兼着内务府总管,“黄升泰”如今又是内务府的供货商,所无论如何都得去送份礼。再者李秋澄上个月说了今天也会去,正好碰个头。
看时候差不多了,他回家换了身衣服,叫上一名亲随--其实是情报局给他派的护卫,带着提前备好的礼物和帖子,坐上骡车颠颠儿的从崇文门进了城,赶在巳末之时到了目的地。
怡亲王府位于齐化门(朝阳门)内,地处城东,在京城不算冷僻也不算很热闹。这里其实并不是最早的怡亲王府,允祥时代的王府位于王府井东边的金鱼胡同里。雍正八年第一代怡亲王允祥死后,雍正尊其遗愿,将王府改建为寺;又因为他给允祥的谥号是“贤”,所以称作“贤良寺”。历史上咸丰一蹬腿儿,作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第七代怡亲王载垣很快被赐死,铁帽子王爵没了,王府也被没收了,后来赐给了道光的第九子奕譓,改成了孚郡王府。
今天过抓周礼的,是怡亲王永琅的长孙奕勋。他父亲是永琅的二子绵标,头几年被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因为永琅就两个儿子,大儿子绵槿十几年前就死了,所以绵标就成了下一任怡亲王的不二人选。如无意外,奕勋自然就是未来的小王爷了。
董信臣离着王府还有五十多米就下了车,王府门口停满了马车和轿子,将门口堵得满满当当。等进了王府大门,长随递上了大红拜帖和礼单。负责迎宾的太监接过拜帖打开看了,又看了下礼单上价值不菲的礼物,满意的点点头,随即高声念道:“长芦盐运使司董老爷到!”
好吧,一个商人在京城想跟内务府搭关系做生意,没个官身罩着想都别想。这不光是有个官身好办事的问题,同时也能让别人了解你的实力。没个几万两的身家,跟内务府做生意得赔死。
董信臣进京前,情报局先是让他回商丘花了一千二百钱捐了个监生,等到了京城的第二年又在户部花一百五十两白银捐了个贡生,再然后又掏了五千多两捐了个虚衔的盐运司运同;这要是实衔候补的那种,至少得一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