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章 难民之难(1 / 4)
隔着奔涌东去的泾水,对岸的情况让在安邑城下已经见识过大量难民的扶苏仍然喉头发紧。
比扶苏还要紧张失色的,是他身边被从蒙恬那里暂时借调而来帮助他完成安抚难民工作的李清。
于咸阳城中耳闻难民的情状是一回事,实地看到那两端都看不到头,似乎比泾水还要宽广的难民队伍,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难民们神情麻木,空洞的眼神盯着前方的道路,只知跟着前人如行尸走肉一般前进,却不知自己将要去向何方。
没有人知道,当这些空洞的眼神中闪出火焰之时,将会发生何等惨事。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义渠人多是牧民,举家逃难躲避兵祸之时也都是撵着家畜一起逃的,于是暂时看起来并不会因为缺乏食物而发生暴乱。
首先发现有难民南下汇聚情状的,是泥阳县的县尉枞,枞在发现难民后,很快判断出难民的规模不是一县之地可以应对的,于是立刻上报给了咸阳令冯毋择。
咸阳令同样没有耽搁,收到情报的次日就将其继续上报给了内史公孙丑,然后又经公孙丑整理调查后,一边下令监视、安抚难民,一边将详细情况报给了昭王政。
扶苏在接受安抚任务之后,就立刻将这条线捋了一遍,却发现所有人都是按照法度行事,没有一处错漏。
然而因为情报传递的速度太慢,又因为义渠难民可不比中原难民,他们都是骑马逃难的……
于是等到始皇确切得知难民流发生的时候,汇聚而下进入到泾水范围的难民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十万这个阈值,并且每日都在疯狂增长。
在赞许了一下昭国官员的办事效率后,扶苏又开始为这口锅没人背而烦恼了。
不是扶苏还没做事就开始找锅,而是在如今极端低下的政府组织能力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难民数,已经远远超出了古代政府所能妥善处理的极限。
其实原本有个人是最好的背锅侠,那就是义渠首领翟黎,此次难民的规模之所以会如雪崩般急速扩张,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安抚不利。
如果翟黎能够在难民刚一出现的时候就迅速安抚,然后向中央政府求援,那么得到了妥善安抚的难民们有很大可能就会留在原地,那么再行安置就很简单了。
而如今已经远远走出义渠范围的难民们再想安置就没那么容易了。
然而这口锅现在是没法分给翟黎了。
因为这家伙虽然没什么抚民的本事,但是很会看风向,在被匈奴狠狠劫掠,又被赵国大败而失去大量军事力量后立刻带着女眷亲随跑到了咸阳,向始皇称臣纳贡。
是的,翟黎一开始根本没想着要献上土地人口让昭王设郡设县,而是还想保留着他有实无名的“义渠王”宝座,以名义上的效忠来换取始皇的支持。
可惜他要打交道的是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