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章 会议安排(1 / 4)
最终,扶苏还是选择了劝说周使,以满足屈原对旗帜次序的要求。
一定要委屈一边的话,为了让会盟顺利进行,扶苏当然只能选择委屈周国了。
如今的周王室就连最后那点号召力都已经荡然无存,作为旗帜的作用也已十分微薄,相对于楚国的重要性,委屈一下周国似乎并无不妥。
其余各国使节眼看扶苏都同意了,也便都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屈原便得偿所愿地将楚国的旗帜往前又挪了一位。
受此大辱,姬凖愤然离席,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只是表达些许态度而已,根本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了。
安排了屈原这个最大的刺儿头,之后的商议便没有再出什么幺蛾子,各国都不敢,也都没有必要再给扶苏找麻烦。
于是最后的结果便只与之前所料的那样稍作变动,以昭、楚、周、赵、魏、卫的顺序定下了与会六国最终的位次。
第一个问题解决之后,会议还要讨论的,便是会盟中的议题。
此次六国会盟,最主要的目的当然还是表面上昭国提出的,要与楚国结盟的意思,不过其他各国也并非都只是观礼而已,他们在这次会盟中也都有着自己的诉求。
霸主政治在春秋时代代替了越来越无法调节诸侯间矛盾的周王室,起到了维持中原政治稳定、限制无节制的军事竞备的作用。
而随着时代走向了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关系愈发残酷的战国时代,由于国家之家的战争目的已经从单纯的争霸转向了吞并,霸主政治便已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有实力争雄的国君们也放弃了称霸,外交政策也转向了功利性质更强的合纵连横。
这对于小国来说是毁灭性的。
以二战时的例证来说,就是苏联与**德国之间放弃了争霸,转而达成了和约,这对波兰来说当然就是毁灭性的。
因为外交政策的转向,春秋时代几乎每年都有好几场的会盟,到了战国时代就变得稀稀拉拉了很多。
上一次著名的会盟,还要追溯到使蔺相如名流千古的渑池之会。
对比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会盟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在战国时代的会盟中,参与者往往都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几家,而小国的君主是没有资格在中原政治上获取话语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