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提倡研究(3 / 4)
人才还得以培养为主,当然如毕昇这样靠着天赋自己野蛮生长的大有人在。可想要满足一个国家的需求,就得拥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系统。
国子监是国家掌控的最高学府,是时候在科研上作出一点贡献。不能让大虞朝廷的未来,都奔着宰相死读书。
这能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确实是读书人的毕生志愿不假,但也得量力而行。
现今大虞的教育系统逐步完善,是时候作一些改革。
罗幼度又将窦仪、赵普、卢多逊找了过来,与他们说起了白银的事情。
对于这番变故,窦仪、赵普、卢多逊没有一个意外的,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君臣相交多年,他们早已习惯了自己这位君王在某些方面的思想跳脱,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个想法来挑战他们的常识认知。
但是三人都很清楚一点,那跳脱的思想,并非空穴来风的胡言乱语,而是存着极深的道理,只是有些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不适合立刻实施。
便如纸币,他们三人回去以后,作了深入研究,确实能够刺激举国经济。只是利益会促使各种未知问题,反令百姓受累。但如果真有一套可以避免危害或者控制危害的办法,纸币完全可行,而且大有可为。
窦仪甚至将此事罗列了一个章程,封存于议政厅,以备时机成熟后使用,留给后人……
相比纸币的不成熟,银子的推行就顺理成章了。
本来金银就属于货币的一种,只是不被朝廷承认认可而已。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冶炼技术的加强,华夏又是产铜大国。经济越发展,铜的价格也会大受影响将银子投入市场与铜钱并行,确实极有必要。
窦仪、赵普、卢多逊皆没有反对,一并认可了此事。
“可象留下,你们二人先行下去吧!”
罗幼度留下了窦仪。
刻意留下他并未是为庙堂之事,而是关于大学义塾的改革。窦仪的父亲窦禹钧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毋庸置疑。即便在武夫当权的时代,他依然坚守着开办义塾,甚至为了让人多读一点书,多认识几个字,不论是谁,即便不能入学,只要来听课就提供衣食,自己则抠搜俭朴。若不是他五个儿子,个个都高中进士,一家人出钱养着义塾,根本开不下去。
现在不一样了,让天下人读书识字是罗幼度这个皇帝的事情,窦禹钧已经做得足够多,怎么能让他一直无偿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