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清风彩帛店(下)(1 / 2)
清风彩帛店的生意确实不怎么样,比李家铺子差很多,也不比其它铺子好。从桑蚕算起,这样的运作模式比以前赚的多,所以整个孙圪垱都受益,有些手巧的女郎,收入比父、兄还要高。不知不觉间,做饭、生孩子、养孩子的妇人,也挺起了腰板。想要赚钱,就要保证织绣娘子的身体状态,不能老挺着大肚子。
孙圪垱依旧采取集体劳作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年纪大的老人。村子里的老人没有北市老人那种福气,整天晒太阳、休闲,还是要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直到走不动路。做饭也不再是妇人的专利,很多老头都去打下手。
风光的织绣女,进了织绣坊就是另外一种模样。郑七娘隔三差五就会过来指点江山,麦子舞着大拳头,张氏二娘不是赔笑脸,就是抹泪。麦子不信邪,亲自动手尝试,旁边的织绣女偷笑,麦子生气,抡起满是老茧的拳头,却没舍得打,还是砸在地上,发誓不再碰这些女工。
总是挨骂也不行,麦子与张氏二娘带着几个手巧的织绣女,要去参观李家铺子。王柔中没好意思出面,让康惠澄去联系,没想到李怀璧爽快答应。麦子等人被康惠澄劝说,不要去看,因为人多不好;最后,张氏带了两个织绣女,跟随康惠澄去到李家铺子。李家自己没有织绣,货物来自大江南北,以宋州、亳州以及河北的货为主。众人只能看料子,就算这样也大开眼界。李怀璧很大方,送了一些碎料做样板,让张氏二娘带回。
看是看过,没有什么大用,只能作为目标。孙圪垱年轻一代女郎,十岁离开学舍,到织绣坊做事。这批女郎心灵手巧,在郑七娘骂了半年,终于觉得太累,不愿意骂的时候,成了主力,做出的女工比老一辈要好。张氏二娘虽然不错,也比不上这批女郎。于是,清风店的彩帛分成两个档次,最低档次符合官方的户调标准。官方以十四两银子作为标准,那么店铺里的货一定要比十四两便宜,那些没有织绣的家庭才肯花银子来买,而不是直接交银子。高档次的料子还是差过李家铺子,不过,商贾、寒门喜欢,所以生意还算不错。
与李怀璧同时进入北市的商人不在少数,所以商会重组,李怀璧被选为社老。商会现在有两个社老,刘德与李怀璧。两人重整北市秩序,一则保护商贾利益,另一则与南市,也就是丰都市抗衡。朝廷也将北市收归太府寺管理,设署令一人,从六品,丞二人,正八品。管理比以前严格,但商贾很愿意接受。管理官员的位阶提升,意味着业绩。想要好的业绩,必须为商贾出力,这是为官的正道。确实,北市比原来的通远市繁华,一些大宗交易也进入北市寻常商贾家,虽然量不大,是新的起点。
商会规定了货物的档次与价格水平,限制恶性竞争。其中,彩帛分成三挡,清风店的是中等与低等,李家铺子的是上等。整治好行业秩序,建起威信,两位社老提出,需要一笔额外的经费,不要问用途,自然也不会有支出账目。这是应有之支出,没有那个商贾提出异议。大槐树下得到这个消息,没有多话,只有担忧,叹息到,年代不同了,怎么年轻郎君都这么大胆;也有人说,随他们去折腾吧,咱们已经活够了,无所谓。
清风店的生意兴隆,郑七娘与王二娘的头仰得比以前高,说话声音比以前大。王柔中不好说什么,孬蛋很揍了七娘一顿,才好一些。两位当家妇人提出,既然生意这么好,孙圪垱应该扩大桑蚕规模,减少耕地比例。石头坚决反对,麦子拿不定主意,却没有支持丈夫。几家又坐在一起讨论,结论是比例不能动,既然是朝廷的规定,一定有道理,我们搞不清楚道之所在,但不能改变。想要扩大生意,可以到外面买丝、买料子。
没办法,两个妇人先从隔壁李家买丝,但李家的丝贵,与自家的档次不匹配,利润太薄。两妇人希望石头能当上清风乡乡长,有些权力,便于从其它村子购买丝帛。家族决议,做乡长吃力不讨好,不做。唯有郑书生德高望重,一等一的乡绅,被推举为乡老,孙圪垱转而支持另外一家做乡长,前提是给予方便。郑七娘有了新的差事,经常到别的村子骂人,而且是一家一家轮着骂。孙圪垱村的村民发现,郑七娘脾气好了很多,温柔了很多,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以为是孬蛋的拳头起了作用。
显庆三年,大唐平定龟兹内乱;四年三月,西突厥兴昔亡可汗与真珠叶护战于双河,斩真珠叶护。老头们认为,历经几次大战,西突厥彻底衰落,以前没搞清楚的西域迷局该有答案了。
四月,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互为朋党。听到消息,老头们有些兴奋,为朝廷出谋划策,预判事件的走向。当然,语言隐晦,像老仙这样混了无数年的人,才能明白老头们的意思,过往行人根本听不懂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