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6 元首专列(1 / 2)
二战时希特勒的元首专列,奢华程度堪比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
1937年,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也为了方便出行,希特勒决定给自己打造一辆坚不可摧的元首专列,经过两年的设计和制造后,一辆重达1200吨,长430米的元首专列——亚美利加号(关于专列,其最初的名字存有争议,大部分战后的资料声称其名叫“亚美利加(amerika)”号,但是在战时法国铁路的文件和驻扎在当地的德军报告中,均称其为“埃里卡(erika)”号。此外希特勒的翻译保罗·施密特(paulshmidt)在1960年给《极光报》的一篇文章中,也确认了“埃里卡”号的叫法。后在1943年2月1日,元首专列改名为“勃兰登堡(brnadenburg)”号)开始投入使用,希特勒可以在专列上起居生活、召开会议,而且它非常坚固,是一个移动的纳粹堡垒和指挥部,堪称铁路上的“空军一号”。
在遥远的上世纪30年代,这辆列车设计时速就已经高达120千米,由两个机车头牵引,以便在一个车头出现故障时,可以保证列车继续行驶。希特勒的元首车厢位于列车中段,以方便跟各节车厢保持联系,车厢内全部由大理石装饰而成,配备供暖和空调系统,方便随时调节温度,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从车头数起第三节车厢,是接待室,里面有两位士兵把守。生活区中间摆了张大桌子和几个扶手椅。墙面采用红木设计。接下来希特勒的房间由一间单人床卧室构成,旁边拥有浴室,里面有浴缸和镀金的水龙头。接下来是一间卫生间和三间客房。在车厢的末端同样有两名士兵把守。
列车本身配备了防空炮车厢,位于列车的首尾两端,一旦出现空中、陆地的袭击,士兵可以用20毫米的机炮进行反击,垂直射程可达2.5千米,水平射程可达4.7千米,既可以向空中射击,也可以向列车两侧的地面进行射击。每分钟可发射800发炮弹。在每次列车出行的时候,沿途还有一架飞机随时待命,提前降落在前方指定机场等候元首。随车还有他的装甲奔驰汽车,方便快速移动。
二战爆发后,从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一直到1941年4月的巴尔干战役之前,这列火车曾被用作机动的“元首大本营(fuhrerhauptquartier,是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德军的指挥所代称,遍布整个欧洲)”希特勒就在这辆列车里商讨前线战事,做出战略部署,也成了希特勒的第二个家。车上配备了希特勒的秘书、厨师、私人保镖、贴身仆人、医生、列车长、操作防空炮的士兵。因为希特勒喜欢泡澡,所以列车还增加了一整节车厢的洗浴室,并且配备理发师。洗浴车厢重达78吨,采用石棉绝缘设计,安装有一个2000升容量的超大水箱,还有一间小梳妆室,后面是五间浴室,其中的两间浴缸是用大理石和搪瓷不锈钢制成。最后是三间大理石淋浴房和一间厕所。
为了保证希特勒出行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列车上的食物、饮水等一切用品和工作人员,都经过了严密的审查,必须不能有犹太血统。列车上所使用的服务便条,都要在当天结束前销毁,沿途所有的车辆,都只在提前几个小时得到通知,停止运行,甚至车站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办公的大楼里待命,一切闲杂人等都必须远离站台。沿途会安排数千人进行戒备。谁也不知道列车会经过何处,开向哪里。此外,还有其他几辆形似亚美利加号的列车在前后行驶,以混淆视听,阻挠潜在的袭击行动。
在列车内,还有一节通讯车厢,车厢里配备了最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与军队取得联系,这节车厢的墙壁上挂着最新的战略地图,人们可以在桌子边围坐讨论战情,接下来是通讯车厢,设备都是1940年代的高科技产品,包括电传打印机和编码机,可以加密和破译电文,电话交换机,可以接听拨打电话,当然还有密码机。在列车行进无法拨打电话时,可以采用巨大的700瓦特短波无线电设备,停车时,可以接上电话线拨打。
1941年,为了和墨索里尼安全会面,希特勒下令修建了规模浩大的隧道,用于停放亚美利加号,隧道长480米,宽8米,高12米,墙壁由2米多厚的实心混凝土筑成。即使有敌军来袭,德军也可以暂时封闭隧道两端,与敌人战斗,等待其他德军前来救助。因为希特勒在这辆列车上待的时间很久,所以英国人曾经派出特工多次想要在车上刺杀希特勒。包括想方设法让列车脱轨,但列车的出行时刻并不容易获得,而且德军在车上经常彻底搜查,也使得在车上安放炸药不太可能。于是他们研究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对车上的供水系统下手,虽然车上的瓶装水和食物会经过严格检查,但是饮用水却有机可乘,如果往水箱里下毒,列车在行驶时,毒药就会和水进行混合,并且毒药是慢性的,当时并不会马上发现,这样即使有试吃员先试喝,也不会当场死去。但到了1944年,英国决定不再刺杀希特勒,理由竟然是因为他在战场上做出了很多愚蠢的决定,加速了德军的败亡,所以让他活着反而是最快结束战争的选择。
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战败后,为了不让这辆列车成为同盟国的战利品,德军炸毁了这辆元首列车,希特勒的私人车厢被炸得一片不剩,但还是有几节车厢,被英美瓜分,直到50年代,专列车厢被还给了西德,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用元首专列的残余车厢组装成了自己的官用列车,并出访莫斯科。之后这列专列进行了改进和翻新,直到80年代后再没有使用过,如今仅剩的几节车厢被保存在博物馆里,默默的见证着那段历史。
元首专列的配置根据需要和乘客人数而有所不同:总共10到16节车厢,长度在300到430米之间,最多可以容纳200多人。然而车厢的布置从未改变,包括防御、通信车厢以及希特勒的个人车厢。
列车配置大致如下。
专列配备的两个火车头,当使用蒸汽机时,行驶每200公里就得换一台装满煤的新车头。元首专列可以由几种类型的机车提供动力,包括蒸汽和电气机车,比如德国在1942年首次使用的b52级kdl1型战时蒸汽机车(br52kdl1kriegsdampflokomotive)。在正常情况下br52可以以65千米/小时的时速牵引重达1200吨的列车。
战时机车(kriegslokomotive)是纳粹德国为适应战争需求而大规模制造的铁路机车的统称,其设计根据金属短缺、军事物资输送需求、易于保养、适应极端天气、适应快速组装大规模生产等战时情况而有所优化。为实现这些需求所带来的高燃料消耗的缺点在设计中亦被考虑在内。其中br52型蒸汽机车型就是最著名的一种,其由战前的br50型机车发展而来的,但在br50型的基础上节省制造的工时、降低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并减少贵金属的使用。此外,br52型机车还使得机车成员可以更加有效的抵御俄罗斯冬季的严寒。在战时为了完成极其庞大的生产计划,德国的机车生产厂家被合并为一,由帝国军备部长施佩尔管理,称为大德意志机车制造商联合会(gemeinshaftgrossdeutsherlokomotivhersteller,简称ggl)。从1942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德国共制造了6300多辆br52,再加上战后初期生产的机车,其总数高达6719辆,总共17家工厂参与了br52的制造。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铁路机车之一,在战后赔了不少其改型机车给其他欧洲国家。
一节sdpi4i-39型防空车厢(flakwagen),为开放型高炮平台,用于对地火力压制和对空防御,最初配备单管2厘米口径flak30式高炮,在1940年换成2厘米4管flak38式高炮,该型高炮地面射程4.7公里,射高2.5公里,射速达800发/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