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章 展会开始 主宅布局(2 / 4)
1979年2月7日,载了27名难民的巴拿马注册货轮天运号毫无预警地抵达港区海域;紧接着1979年5月,丹麦货轮奇勒拉马士基在来港途中救起37多名南越难民,揭开港区南越难民潮的序幕。
港区大部分的难民中心都由政府暂时出资营运,联合国难民公署于1979年在港区正式设立常驻办事处以应对南越难民潮,
天运号并非第一艘涉及偷运难民到港的货轮。同为巴拿马注册的汇丰号于1978年12月23日平安夜到港,汇丰号的预定停泊港为台湾,理应继续航行,但船长宣称船上难民不允许货轮继续航行,否则会将他杀死。
港府不愿让货轮登岸,因为允许货轮靠岸会确立一个非常坏的先例,以后救起难民的货轮将不用理会其预定停泊港,直接驶到港区。港府曾计划用拖船将货轮拖至公海,让船继续航行到台湾,或派海军上船控制汇丰号,然后将船驶到台湾。但英国政府拒绝了港府的建议,为事件定下调子,港府不能以任何强硬的方法去阻止载有难民的货轮进港。汇丰号于港区水域停留2多天后获港区政府淮许泊岸。其后,警察于船上搜出约值15万港币的黄金,揭露船长及船员偷运难民的罪行。
与汇丰号相反,天运号在海上滞留近半年时间,港区政府最终迫于无奈才允许难民上岸。天运号2月到港之后,船上一直有骚动。难民在船上滞留了一个月后,15名难民跳船下海游至岸边。四个多月后,眼见迟迟未能登岸,船上难民发起绝食抗议,甚至割断船锚,轮船撞到附近的礁石搁浅。难民纷纷离船上岸,政府这才不得不允许船上难民登岸。
尽管港区政府打算以滞留天运号以阻吓更多来港的南越难民,但最终还是允许其登岸寻求庇护。正如当时的港区保安局局长戴宏志认为,允许天运号上岸将会令更多偷运难民的货轮到港,天运号难民登岸后的同年又有新安号和夏龙号合共偷运45名难民到港区。港区政府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停止难民到来。港区的英国驻军司曾提出可以调用皇家空军搜索难民时,海外发展部的官员对此建议嗤之以鼻:“当空军留意到难民时可以怎样,难道把他们的船炸掉吗?”
天运号事件使港区政府陷于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港府认为基于人道立场允许难民登岸非常重要,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的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担心接收南越难民会鼓励更多难民来港,使港区不胜负担。港府不希望为了完成对难民的人道责任而将社会对港府难民政策的信任作为代价。
大量南越难民的涌入冲击了港区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大量廉价劳动力充斥着整个港区制造业,这直接导致港区本地人大量的失业,由此本地人开始逐渐对南越人产生偏见。
港区政府肯定会改变收容政策,赵政记得前世网上记载港区政府后来要求南越人必须强制前往特定居住区(难民区并且不能外出务工。
这一做法虽然稳定了本地人的情绪,但也造成了缺少秩序的特定居住区内犯罪滋生,大量无事可做的南越人开始进行违法犯罪的勾当,更有甚者直接与港区当地黑帮合作谋取利益。逐渐地南越人在港区人眼中就成为了贫穷和犯罪的代名词,一直到后来港区同南越达成了逐步遣返的协议之后,港区的南越难民问题才最终告一段落了。
对于赵政关于港区未来治安更不稳定的说法,振夏系高层均表示认同,现在已经有种种社会迹象表明了,另外赵政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直在验证着其眼光前卫的准确性。赵政对李军说到:“振夏安保的舆情信息收集工作要渗入到南越难民中去,尽量提前化解掉这些南越难民带来的不稳定和危险因素。
建宁你有时间和警务一哥多聊聊,很多时候不一定非得等到造成了既定事实的伤害才可以动手,有些人可以提前监管起来。
我们振夏安保会及时提供相关信息的,这不仅会提高美化警队的形象,还能提高警队的业务水平,更是一大治安政绩。
他们现在的办公经费现充足,也该多为港区民众做点实事了。
还要敦促我们支持的立法会议员,尽快就南越难民拿出相关的法律管理条例出来。”
霍建宁和李军立即答应下来。
赵政看了看在人群中的何超琼,这段时间赵政和三女的沟通等同于无,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是见面的情况都很少,更不用说是交流了,想了想走向何超琼关心道:“怎么样,新品发布会的准备工作准备得如何了?”
何超琼无奈地翻了个白眼到:“自我感觉良好,而且昨天的彩排这些高层也没有谁提出需要整改的意见,要不要再彩排一遍给你审核一下?”何超琼还以为赵政会关心她一下呢,毕竟为了做好新品发布会发言人的工作,她最近可是废寝忘食,人都瘦了一圈了,赵政居然都看不见,都不安慰慰问一下,张嘴就只是工作。
一旁的乐艺玲知道何超琼的千金小姐性子又犯了,这种场合还真不是时候,随即打着圆场道:“这样,我等会儿把昨天彩排的视频资料光盘给你送来,你看一下,阿琼也确实付出了不少努力与汗水,你的眼光也不能过于挑剔,毕竟像你这样不用彩排,不用背数据,随手拈来的发言能力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
赵政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一言未发,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何超琼的辛苦付出他肯定知道,只是这样的场合,适合慰问吗,在场的每一个高层,哪一个为了这次电子消费展不是殚心竭虑,就她何超琼需要特殊对待吗,这不是家里,而是工作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