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前奏(1 / 5)
在抵达《毒战》剧组之前,黄小明并没有打算在片场呆太长时间。
但凡是个正经剧组,十个导演,至少有八个对探班这一逢场作戏的行为深恶痛绝。
过去无论电影还是电视绝大多数以质量为先,因为供给端相对于需求较为贵乏,但如今的供给已经明显过剩,为了抢占风口、热度以及成本原因,工期上升到了和质量同等的高度甚至更高,归根究底,观众对于某一类型的作品敏感程度是会随着观看数量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比如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你不去消费观众的爱国情怀,必然就其他制作方先去消费,慢一步面临的就有可能是票房腰斩的窘迫。
影视题材的高度同质化、潮流化导致如今的绝大多数剧组没日没夜的赶工期,对于探班,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其他人都不太待见,因此如非必要,大家一般不去探班,即使去了,也会自觉的快去快回。
片场外,黄小明上车前,瞥见西方天际绚丽的晚阳,眯缝着眼低头扫了下腕表。
看着指针所指,他不禁恍忽了一瞬,下午四点整?
怎么过这么快?
不是只拍了一场戏吗,怎么就一天过去了?
下意识的他归因于杜其峰以及他带来的香港团队制作标准更加精细、要求更加严格,但是上了车,他逐渐回过了点味儿来,杜其峰对这场戏的要求其实没那么高,之所以耗了那么多的时间,主要原因在于徐容。
是徐容坚持认为这场戏作为内地版本的大结局,重要性和警示意义甚至远高于枪战,才连续拍那么多遍。
对于徐容呈现的过程,他不得而知,呈现的结果,尽管拍了一天,他脑海当中的印象已经模湖,唯一深刻的,是当杜其峰的“cut”声落下的一瞬间,徐容脸上的眼泪、鼻涕瞬间停止的情形。
他也经常拍哭戏,学校的老师也教过,如果哭不出来,就想难过的事情,比如想某位过世的亲人,可是想的次数多了,哪怕感情再深,渐渐的就没那么难过,眼泪也就越来越难出来了,而且往往会出现哭出来却收不住的技术难题。
但徐容并非停留在这一层次,他能哭、能收的住,关键是哭的很“精确”。
此时,他不禁思考一个问题,自己还有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慢慢的,他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他今年三十五岁,对比二十五岁的徐容,已经不再年轻。
若是十年前知道将来的同行当中会出现徐容这么一号“怪物”,他一定拼命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好不使得眼下的处境如此难堪。
目前业内有两种声音,第一种认为徐容的存在整体拔高了演员的整体平均水平,因为水平太低根本没有和他竞争的资格,而第二种声音则认为徐容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已经成长为演员行业的“寡头”,严重破坏了行业的良性发展生态,冲击了行业的常规竞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