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投资限制(1 / 3)
杨思源打听,“姥爷,那今天这个怎么说的?”
姥爷脸色里有一些讥讽之意,“牛皮吹了不少,一句实诚话没有。”
“那村里招商引资,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吗?”
姥爷一听外孙子这问题问的就有水平,他也没把杨思源当孩子看了,有问必答。
“也有,镇上说上头有政策和资金扶持,每个村能拨三十万,咱们村委还有点留存,也大概有二十来万。
希望招来的投资呢,最好有一百万往上,这样村里加上土地使用权,争取能占一半以上的股份。”
杨思源一听便知道怎么回事了。
这招商条件,说起来其实不算很好,再说的深一点,这其实就十多年前南方那边的招商方式。
村里出地和一部分钱来占股,还争取占主导地位,这显然就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方案。
若是放在八十年代,或许很有吸引力,那会儿思想相对保守,国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允许私人投资干企业就很不错了,做生意的也不强求控股。
公家占股,甚至是控股都很常见,大家也都习惯了,觉得无可厚非。
九二之后,私人投资成立私企的政策放开,再沿用这种模式就没什么吸引力了。
这个阶段,南方沿海地区,像南粤、湖建和浙东这些省份,诞生了大量的私人企业,发展也都不错,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但北方呢,相对思想没那么开放,还在用人家过去的那套模式。
等学会了人家现在那套东西,得是新世纪之后了,感觉上在私营企业发展上,北方总是比南方要慢上十年似的。
实际上乡镇参与企业,本身是想着把把关,但总是有某些人搞不清主次,强行要求把主导权牢牢抓在手里。
这就容易导致外行管内行,自己缚手缚脚,限制了私有企业的灵活性,正好把私企的最大优势给整没了。
那还谈何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