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治春秋(1 / 7)
“诸位同窗学长,对于刚才教谕所说的本经一事,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等宋教谕和两位训导都出去,且已不见背影时,五位新秀才中年纪最长的林江站出来请教道。
其他秀才一听,纷纷沉默了,眉头轻蹙思索起来。
事实上,选“本经”,比刚才选科更加重要。选科选错了,大不了影响在县学的成绩以及肄业的评价,总体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若是选错了本经,则会直接干系到将来的科举,很大可能造成科举失利。
除非天赋奇高,五经都能学的很好。
这是让新秀才们不得不慎重思考和选择的事情。
盖因这新朝,大清朝的科举,采取的是“一经取士”之法。
以林川了解的这一世这一时空的科举制度与前世相仿佛。
科举制度从形成的那天起,就对整个华夏民族所立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而且一直在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将文化、社会、经济诸领域与政治权力结构,紧密地连接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
林川的前世,从科举制度在唐代正式形成,到清末19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逐渐成为人才选拔的最重要途径。
明代文学家茅坤(1512—161说:“隋唐以来,其所取士之法惟制科,则世之倜傥卓荦之材,非历制科,无由以进。”
对于明代社会而言,科举同样是一项重大问题。其一,在明代,科举是绝大部分人进入政治仕途的必由之路。
明太祖朱元璋最早设科取士的理想目标,就是“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毋得与官”。
虽然此后明太祖一度废科举,但三途并用一直是明代入仕的特点,而科举在明代仍是主流。
明代著名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1525—1582说得很清楚。
“夫自我国家以科目选士,士生此时,即行若由、鱼,才怀管、箫,非是亦无繇以进。
顾一切皆限以科条矩矱,虽绝材奔驷,亦必俯首屈就。…士路一切网于科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