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拜师(5 / 8)
这是何等的风度、气度!
可见王山长的爱才之心实在是日月可鉴。
古代文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老师,大致可分为受业之师、问业之师、受知之师、保举之师四类。
所谓受业师,指的是亲传过学问的老师,通常专指士子在获得生员资格以前的老师。
按不同阶段,又可细分为负责启蒙的蒙师、负责亲授四书八股文的业师,以及私立书院里的课师和肄业师(课外辅导老师。
拜这一类老师,都要行弟子之礼,执弟子之事。
所以,凡是行了弟子之礼的老师,就是受业师了。
汉人自古讲究尊师重道。
受业师徒的关系,在这是受法律严格约束的,弟子辱骂、殴打受业师,或欺师灭祖、改投他师,都要入刑,且罪加二等。
而问业师则不同于受业师那么严谨。
它是生员成为了秀才之后,通过拜访或书信方式进行讨教、质询学问的“老师”。
有一定的师徒之实,但无律法上的师徒关系。
约束也最为宽松。
总不能我写信请教几个问题,就被认为是师徒,要延续接受对方的爱恨情仇,被故意针对吧。
至于第三类的受知师和第四类的保举师,严格来说不算老师,都是牵强附会的称谓。
受知师就是座师,有知遇之恩的老师,自童子试起,凡科举考试的主考,都可归为这类。
包括主持院试的学政或者钦差主考、主持乡试的主考以及主持会试的主考官等等,皆可认为是中试者的受知师。中试者可称他们为座师,而自称门生。
保举师,则是为官之后,被高阶官员所知遇,而形成的一种“门生关系”。
以上四种师徒关系,从受业之师到保举之师,师徒成分因果是骤然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