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章 困难与办法(1 / 1)
范克勤道:“作为一种袭击手段,也非常隐秘,就是司机可能会有危险。所以得想个办法。”
钱金勋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当初,范克勤亲手策划,炸毁小鬼子的特务培训学校的事情。于是说道:“嗯,当初这种汽车炸弹的使用,很惊艳啊。小鬼子甚至在短期内都没发现可疑人员的线索。汽车直接冲进了那个学校的主楼大门,跟着便发生了爆炸。从内部一下便炸塌了整栋大楼,可以说连教官,带学员,小鬼子损失了几十号特务分子。”
说到这里,钱金勋突然又“嘶”的抽了口凉气,好似想起了什么,有点担心的说道:“不过……当时炸弹的威力大是大,但之所以能够炸塌那栋楼,主要原因是汽车冲进了主楼大门之内。从内而外,爆炸的威力闷在了主楼里面,自然就能在爆炸时发挥出全部的威力。而且当时那所学校的大门口前就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这就是汽车冲击到里面的一个重要条件。可七十六号……不一样啊。”
范克勤也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了,一个炸弹,如果爆炸的时候自然距离目标越近,威力越大。就好比一颗手榴弹,落在了你旁边,肯定是基本能要你命的。可你真不能说百分之百,能炸死人。毕竟有少数人,在近距离遭到手雷的爆炸,也活了下来。但是呢,如果手雷,就在你的肚子里爆炸,那你整个人,至少是整个腹腔,绝对会被爆炸的冲击,弄得整个爆裂开来。那你就真的可以说是必死的结果了。
如果当时,那辆车子算计出了偏差,没有冲进主楼内部,而是在外面爆炸,就算紧挨着楼体爆炸的话,也顶多是炸毁近距离的一片区域,未必就能将楼整个炸塌,从而内部的人,存活率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
范克勤想了想,道:“嗯,这一点确实是值得注意的。”说罢,他从旁拿过纸笔,在上面首先画了两竖,说道:“这是大街。”然后又在旁边挨着街道画了个方块。又道:“这是日伪的七十六号。”
用笔尖点着这张图,范克勤说道:“你看啊,你担心的是七十六号的地形,如果我们把汽车炸弹停在门口,除非是那种重型军用卡车,里面装着十来吨的梯恩梯,要不然在外面放置的炸弹,凭着冲击波就想摧毁七十六号这样的砖石结构的大型二层洋房,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十来吨的梯恩梯,可能吗?咱们虽然肯定是有十来吨的货,但不能都用在这啊。而且那么多的货,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都运过去,需要分很多批次。这样就会把时间线,和行动的步骤增加太多。暴露的风险也就会成级数上升。”
钱金勋道:“嗯。这是肯定的,一件事干一天,和干一个月,干一年。肯定是时间越长越容易暴露。”
范克勤点了下头,用笔点指,道:“所以这辆车,我们必须要撞进去。撞到主楼里面去,依旧像特工学校一样,从内部爆炸,这样才能将爆炸的威力发挥到最大。”
钱金勋道:“没错,七十六号,是在街道的边上,大门口左右还有岗哨。汽车……前期肯定没问题,但是这需要死士啊。要不然,开到七十六号这里,可是没法转弯,拐不进去的。它不像是日伪特工学校,门口就是竖直的大街。油门压上一块石头,人提前跳车就行。”
范克勤“嗯”了一身,表示同意,不过立刻又道:“死士,我们不缺,但有活的几率,不是更好吗?难度只在于没人操作,汽车没法转弯。那自然也就冲不进去了。”他说到这里,顿了顿,续道:“所以这次袭击需要五个人。”
钱金勋有点没明白,问道:“不是死士,五个人?”
“对。不是死士。”范克勤道:“转弯往七十六号大门里,主楼大门内撞!需要一个司机。但车辆我们选择为卡车,或者是中型的货车。这样,里面不但可以装载大量的梯恩梯炸药,还有空间,装上四个兄弟。”
范克勤看了钱金勋一眼,再次道:“你想想,汽车正常行驶,然后突然之间转弯,往七十六号里冲。这时候呢,汽车车厢两侧,各自有两个兄弟,用百发弹鼓的冲锋枪,向着两边的岗哨扫射,争取直接放倒这些看门的警戒哨。进入院子里后,他们要立刻跳车,各自守住左右两个方向,以避免从院子两侧支援上来的日伪特务。给司机创造逃出的时机。”
钱金勋随着范克勤的诉说,在脑中,开始模拟当时的情形,道:“嗯,你继续说。”
范克勤道:“货车要经过改装,用气焊,将驾驶室后方割出一个逃生门。司机驾驶汽往里冲后,看准了方向,开始做出防冲击的动作。尽可能的把车子往主楼内部开。但之前的转弯,车速肯定是不太快的。车子扎进去就可以了,然后它停下之后,司机立刻转身从逃生门往外出逃。是从车子内部往尾部出逃。这样当他从车尾跳下来的时候,是可以增加他的安全性的。我相信距离门口也不太远了。他只需要下车,疯狂的往外冲,三、四秒就可以逃到外面的院子里,跟守在那里的队友汇合。”
范克勤用手点了点,那张图纸,道:“这里有一辆车提前停在那,他们冲出之后,立刻上车,往租界内逃。等进入租界后,进入提前设立的换装点换装,出门后,在去往准备好的安全屋。这样,就完成了整个攻击的计划。”
钱金勋在脑中一边想,一边道:“而且时间上他们如果把握的更精准一些。开上车,逃出一点距离,汽车炸弹便立刻爆炸,这个过程我相信不用三十秒。这么短的时间,七十六号里面的人肯定是反应不过来的。就算刚刚汽车转弯往里一冲,他们就已经开始反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