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7节 自我实现(1 / 3)
所有一切众生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早在数千年前,释迦就将世界上众生详细的分类,一些分类早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当然了,还有一些分类,却是科学都无法理解的。
什么叫做若无色,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哪怕世人以愚痴编造出来的鬼,或者可以看作无色,却是有想的存在。没有想法的鬼魂,是不受世人欢迎的。
可无色、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不过是色界,无色界存在的生灵。
禅定止修,是建立在对欲界清醒看透,对色界、无色界观察的基础上。
世人是在欲界存活,所谓的科学一直在对欲界进行观察,自然无法揣度无色、无想的情况。
人有色身。
在沉约看来,此色非彼色,色界之身,更近量子化,而欲界色身,也就是人类的世俗身躯,是量子观察固化而成,在七情六欲的催动下运行的产物。
这个产物被道佛中修行者一致认为是大有问题的。
因此老子总是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老子觉得身体是个大祸害,宠辱为下,无论宠辱,你对其都要保持惊觉,而不是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辱”当然是谁都不想接受的,“宠”呢?你要惊觉这也有问题。时刻觉得身体是个祸患方为难得之贵。
释迦同样以身躯如火宅为譬喻,告戒信徒以跳出解脱为乐。
这两个东方大国的哲人素未蒙面,观点却是出奇的一致,只因为均是意识到人身的问题所在,是以传下修行之法,均为攻克人体自身的缺陷。
当然了,离身去往何处?老子的答桉是——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而释迦给的答桉是,心性永恒,只有心性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神农那些人虽然脱离了肉身的束缚,不过仍在无色有想之境界,更类老子的托天下进入了真正的四维,而证道进入一维的修行者,则是趋近永恒。
到了现代,马斯诺建立的五层结构只是针对人体而言,没有对近永恒建立模型,更接近世俗理念。
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