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规划(1 / 2)
年轻时候对整个人生没有什么想法,想快快长大,想去很远的地方,想不受约束,想努力赚钱,想干啥干啥,那应该不是年轻时候,那是幼稚园小朋友的想法。说明一点,我没有规划,但似乎又不是我的原因,源生家庭,文化属性,教育背景等等吧。
经典书籍告诉我们,要如何要如何,一些人努力一生,依旧贫穷,首先我对贫穷没有褒贬之意,或许我这么提就是一种错误,开口就是错。古代,历代皇朝大多是重农抑商,生产资料的不足,加上商人的逐利性,古代的大财团没有生长的空间,在当代,似乎吃饱穿暖不是问题,但有尊严和荣耀的活着未必每个人都如意,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如陶朱公那般三次散尽家财的气魄怕是后无来者了。
当资源的掌控到达一定的阶段,足以藐视成文的规则,势必带来的冲突,资本的逐利可以带点感情色彩,叫做吸血的资本,合理利用是个分界点,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当8%以上的人沦为资本的工具之时,进步也只是对那剩下的2%而言。
文化属性,这个词是第一次听说,天道的作者通过这部剧告诉我,突破当下阶段的底层思维才有可能晋升一个阶层,或者是换一个领域,我现在的文字表达依旧不能把心中所想的写说来,更别谈讲出来了。
看过关于不同阶层的孩子最终命运的故事,中外都有,连续跟踪几十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事肯定的,纵向对比一般是明显的优势,横向对比差异也是巨大的。
精英阶层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我讲的是一般规则,是巨大的,即便表示没有好好管过,孩子对某一领域的认知明显会超前,相比于同龄孩子,这一差距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大,逆天改命的另算。
所以也是为什么国家会管控资本侵袭教育领域,那样会导致源头性的不公平,以前的城乡差距仅仅是物质条件的差异,脑力够用的孩子多少还是能弥补这一差距,如今的学前教育就开始各种卷,贵族小学中学等对不同阶层孩子的认知产生了思维的转变。
底层思维的逻辑并不是不可取,问题是占据主流成了被裹挟的条件。
单纯拿职业生涯规划来说,农村孩子以前的目标只有一个考大学,起码是8年代之后的主流思想,而读大学和之后想从事的职业没人可以请教,在老一辈眼里,公务员就是天花板,老师、医生、官员是稳定的工作,有面子,对关系的维系有极大好处。
而官员的孩子学的是什么,政治、经济、金融,什么热学什么,那些专业和手中的资源一结合,便是商场,利好大于风险。
穷人的孩子对报考专业迷茫的时候,那些家境优渥的孩子已经在准备等级考试、留学申请了。毕业后,普通人家的孩子简历海投,有资源的家庭早已安排妥当了。没有伞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问题是你终其一生都达不到别人的起点,试问这些人的心理阴影面积。
除了卷就是躺平,难道只因为看不到希望就对自己放弃了吗,百度的解释是年轻人的自嘲,自嘲过后依旧积极的对待生活,吐槽归吐槽,普通人和精英并没有太多差距,平台和资源对同一产品的加持效果不同,最终的产品价格、流通渠道、消费者人群、转化率等都不一样。
对我自己而言,认清事物的本真便是最大的突破,看清别人,审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知道和做到隔着实践这个大关卡,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
以前对自己的规划还停留在传统的士人观念里,思想还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以至于被我姐批评“你还想活在陶渊明那般种豆南山下的幻想中吗”
文人的风骨有,文人的才气没有,那些诗词教会我的是一种道理,工作后职场教会我的却是另外的东西,书本没有薄厚,人心复杂,但人性是简单的。
规划是关乎一件事的打算,总之我很乱。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是我规划,曾经写在一本书里面,有规划的人生,应是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