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重燃复仇火(2 / 4)
汪再兴转头想了一想,忽然朝徐恪笑了笑,说道:“徐大人,说起这杨文庸的亲戚,大人应该比草民还要熟呀!据闻,青衣卫南安平司的千户杨文渊杨大人,便是他的堂弟。只不过,他们虽是本族的堂兄弟,但毕竟隔得太远,听说相互间也并无什么来往……”
“什么!”未等汪再兴把话讲完,徐恪顿时怒道:“这杨文庸竟然……竟然是杨文渊的堂兄!好你个杨文庸啊!没想到你假借行善之名,暗里却干尽坏事,你空有一副仁义之表,实则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你纵子行凶,害死王大爷父女,你简直就是一个斯文败类,一个欺世盗名的恶徒,一个教子无方的恶霸!”
事实上,徐恪只闻杨员外之名,直至今日才知晓其人之真实名姓叫作“杨文庸”。他先前在杭州城讨生活之时,曾多次听到十里八乡之人,都在传送着杨员外之善名,都说这杨员外乃是杭州城最最好心的大善人,说他知书达礼、教子有方,膝下二子各个一表人才,说他行善积德、乐善好施,不知救济了多少穷人。这种话听得多了,他心里自也想当然地以为这杨员外定是个好人,如今听得杨员外竟有一个表弟名叫“杨文渊”之后,心中顿时火冒三丈,之前尚且残存的种种对于杨员外的好感,立时化为乌有。
见徐恪忽然满脸愠怒之色,对城北的杨文庸一家大骂不休,汪再兴一时呆坐在那里,不知该如何以对,就连旁边的舒恨天与魏嘉诚两人也面面相觑,不知道徐恪因何会发这么大的脾气。
此时的徐恪,反倒心情渐渐镇定了下来。他原本也并不指望从汪再兴那里查知多少当年王大爷一案的内情。他只是想从汪再兴的口中再一次验证自己的猜想而已。经过了刚刚这一番审问之后,他已经更加确定了,害死王大爷一家人的主谋,应当就是杨文庸一家,而那个洪文堂,充其量只不过是个帮凶而已。
俗语云,“冤有头债有主”。既然害死王大爷父女的真凶业已找到,而洪文堂此时早已进了幽冥地府,那么,要想替王大爷一家伸冤复仇,便只有去找杨文庸父子了。
事实上,徐恪早在一年多之前,便曾无数次动过这样的念头。然而那“杭州城里大善人杨员外”的善名实在太大,他也曾偶尔在大街上见过那杨员外父子,总觉得以对方面相,不象是个坏人,是以也一直迟迟没有动手。直至今日,听了汪再兴的这一番口供之后,他立时心下犹如雪亮。
看来,这杨文庸平常定是个极擅伪装之人,所谓的“大善人”之名全是虚假,他有杨文渊这样的一个堂弟,还能是个好人么?!这两人难道不是一路货色么?!
他敢于教唆儿子公然强抢香梅为妾,定是早就在知府那里做了打点,要不然他们杨家岂敢如此有恃无恐?那狗官洪文堂不分青红皂白,不等王大爷将话讲明,一上来就命衙役将王大爷双腿打断,岂非早就与那杨文庸沆瀣一气?
心意至此,徐恪心中已恨得牙关紧咬,他再也不愿久等,恨不得立时就跑到那城北的杨文庸一家人面前。他倒想看看,这道貌岸然的“杨大善人”一家,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
“书仙老哥,老魏,咱们走!去城北会一会那位‘杨大善人’!”徐恪不去理会汪再兴,朝牢房外一挥手,径直吩咐道。
“好嘞!”
“是!”
三个人于是离开关押汪再兴的牢间,径往牢门外而行。
“徐大人……”汪再兴见三个人尽皆起身离去,心中忽然忆起了当年的一些旧事,于是朝徐恪的背后轻呼了一声。由于声音不高,并未见徐恪回头,却见那身短手短的舒恨天回身,朝他怪眼一翻,狠狠地瞪了一眼,吓得他立时便不敢言语。
此时的徐恪,满脑子尽是复仇之念,似未听到汪再兴的轻声一呼,他自己推动轮毂,脚下的轮椅行得飞快,不多时便已出了牢门。
一路上他心中都在想,王大爷,香梅,你们平白无故遭逢大难,两人均不幸蒙冤而死,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如今洪文堂虽已死,可这狗官无非是个帮凶,那主谋之人却还在逍遥法外,你们放心,今日我便要他们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