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吴氏弟兄(1 / 2)
绍兴三十年(116年春,赵构任命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为入金贺谢使出使金朝,名为贺岁,实则探侦虚实。叶义问证实金军即将南侵的消息后,右相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立即布置两淮守备。左相汤思退原为秦桧帮凶,时至此时仍上奏赵构道:“宋金和议尚在,今备战江淮,却是我朝毁约,望我主制止备战,守宋金和平之约。”朝中抗战派群起攻之,此时赵构也从美梦中清醒过来,认识到金人南侵也是旦夕之事,无奈之下,只得将汤思退免职。
这年三月,金东海县(今江苏lyg东南农民张旺、徐元等,因不堪金人压迫,率众数千起义,杀死县令。东海县人房真等到海州(今江苏东海东北向官府告密。起义军杀死州、府派来的调查人员,并顶住了州府官兵的围攻。完颜亮闻讯后,对群臣说道:“区区毛贼只占一邑,本非朕所虑,今却可一试舟师矣。”遂派都水监徐文与步军指挥使张弘信等率舟师九百,浮海前来镇压,意欲一试舟师。徐文等到达东海,徐元、张旺战败被俘,起义军官兵五千多人遇难。徐文与张弘信回京之后,虚报歼灭起义军队多达数万,完颜亮重赏徐张二人,自认为其水师无敌于海上,更增加了其南征信心。
临安城内近期人心惶惶,传闻高宗赵构有意立普安郡王赵玮为太子,意欲效仿靖康之变宋徽宗让位于宋钦宗自己逃命之事。这日早朝,老臣张浚专程从永州赶来上朝奏道:“臣窃闻圣上近日有立嗣之心,陛下春秋鼎盛,上天鉴怜,必生圣子,此非常时期,陛下不亦谈及立储,以免动摇抗金士气,望陛下三思。”吏部员外郎虞允文道:“老国公所言甚是,金人南牧之计,路人尽知,为今之计,君臣同心御敌方为正事,其余诸事,皆可暂缓。”
赵构知二人之意,脸有愧色,于是对虞允文道:“卿有何良策制敌?”虞允文奏道:“金人必出兵五道,出蜀口,出荆、襄三道之兵,止以兵相持,牵制我西南诸路之军北上东进;淮东亦非用骑之地;它日正兵必出淮西,奇兵必出海道,应及早应对,方可无忧。”高宗与群臣善其言。群臣议论纷纷,讨论如何调兵遣将,众口不一,毫无结果,高宗宣布散朝。散朝之后,张浚与虞允文商量,深虑高宗北上抗金态度不决,张浚修书一封给四川宣抚使吴璘,令紧急布置防预事宜。
吴璘是抗金名将吴玠之弟,兄弟二人在南宋初期抗金史上,与中兴四将齐各,但由于后来其孙辈受完颜纲利诱降金而导致南宋朝庭及宋史对兄弟二人功绩提及甚少。吴玠,字晋卿,生于公元193年,卒于公元1139年。其弟便是吴璘,字唐卿,生于公元11年。吴玠与吴璘祖籍北宋德顺军陇干城(甘肃静宁县)。吴氏先世几代人,都是德顺军的军官。其父吴扆,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箭身亡。父亲死后,吴玠和吴璘随母亲从陇干城迁往水洛城(甘肃庄浪县)。
北宋末年,吴玠和吴璘兄弟投入泾原军。宋钦宗靖康初年(公元1126年),西夏军队南下进攻,在军队中崭露头角的吴玠率百余士卒反击,打退了敌人的一次进攻,并乘胜追击,斩获颇厚。吴玠的军事才能,得到上级的赏识,晋升为进义副尉,成为军中新秀。他的美名也由此传遍军中,成为受人瞩目的年轻将领。
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冬,金兵分三路南下。金兵统帅完颜娄室和完颜撒离喝率领西路军进攻西北,第二年攻下长安,占领陕州(河南陕县)、华州(陕西华县)、秦州(甘肃ts市),直逼泾原。吴玠和吴璘奉命率部迎战,击败来犯之敌,乘胜追击,攻占泾川县西南的青溪岭,接着奉命东进,一举收复金兵占领的华州。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一月,由于屡立战功,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接见了吴氏兄弟。张浚对吴氏兄弟十分赏识,遂任命吴玠为统制,吴璘为进武副尉“掌帐前亲兵”,从此,吴璘便成为张浚亲信心腹之人。
建炎四年(公元113年),张浚发起著名的“富平之战”。张浚是文臣,忠君爱国,但不懂军事。文臣统军,是宋朝的一大弊端。未经充分的准备,也未与各路大军将帅商议,张浚就调集包括吴玠部在内的五路大军,号称4万人马,向地处关中平原的耀州(陕西耀县)富平地区集结,自己则坐镇邠州(陕西彬县)督战。他任命刘锡为统帅,与入陕金兵决战。
吴玠刘锜都不同意在富平与金兵决战。他们认为,富平一带是平原,有利于骑兵,不利于步兵,而金兵多为骑兵,在此决战,利于敌而不利于我。张浚认为,眼前的形势是敌寡我众,我军前方又有芦苇沼泽阻挡,就是敌人骑兵来了,也难以施展。大军统帅刘锡见军中主将意见相左,对是否实施决战,开始犹豫起来。就在这时,大批金兵蜂拥而至。他们挑来大量柴草和黄土,很快填平了沼泽地,骑着战马掩杀过来。南宋军队分左右两翼迎战。左翼吴玠和刘锜指挥大军,与金兵统帅完颜宗弼大军作战,由于吴玠和刘锜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杀退了金兵,可是右翼的赵哲部临阵溃逃,吴玠和刘锜的部队被金兵左右夹击,也败下阵来。
富平之战以南宋军队的大败结束,南宋损失军队3万,丢失土地16州,同时丢失了大量的粮草辎重。张浚以败军之罪遭到朝廷贬逐。危难之际,吴玠受命陕西都统制,与弟弟吴璘带领残兵败将数千人,驻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位于陕西bj市西南)。败军驻守和尚原,士气非常低落。当时军中传言,金人有奸细混入军中,联合军中叛徒要劫持吴氏兄弟,交给金兵领赏。吴氏兄弟不为所惧,召集将士,歃血起誓,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吴氏兄弟的爱国之心和爱护士卒的行为,感动了大家,军营中士气开始上升,军队趋于团结。他们在组织军队屯田自救的同时,帮助驻地百姓,想方设法恢复生产。一年后,当地粮食大丰收,军心民心得以稳定。
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三月,金兵进军和尚原。看到金兵来势汹汹,有人劝吴玠避其锋芒,放弃和尚原,退入汉中。吴玠正色道:“和尚原,乃川之门户,岂能拱手让于敌手,再有言退者立斩。”和尚原地势险要,四面山势陡峭,原上平整宽广,进可攻,退可守,是歼灭敌人的好战场。
五月,金兵分两路扑向和尚原。吴玠指挥将士,利用有利地形作掩护,用强弓硬弩射杀金兵。金兵多为骑兵,擅长平原作战,进入山区,行动艰难,遇上伏击,大部队相互挤压践踏,难以施展。吴玠率领的将士,个个是山地战、游击战的好手,他们充分利用山坡沟壑,伏击金兵马队。金兵几次进攻,均被宋军打败。宋军连战连捷,士气大振。正面进攻的金兵频频失利,只好退回凤州。侧面进攻的金兵,也被吴玠的部队击退。在金兵退却时,吴玠又派部队抄小路迂回金兵后方,发动奇袭。一路上,金兵不断受袭,丢盔卸甲,大败而归。
金兵统帅完颜宗弼得知在和尚原大败,异常震怒,发誓一洗前耻。是年秋,宗弼亲率1万大军,开进宝鸡。他针对吴氏兄弟的惯用战术,从宝鸡到渭水,步步为营,处处设防,扎下所谓的“连珠营”。吴玠识破了兀术的战术,决定诱他进军和尚原,在运动战中打击金兵。宋军假装惧,故意放弃神岔关,向后撤退。兀术见宋军仓皇后撤,以为吴玠胆怯,为自己的高明战术而暗暗高兴。到了十月中旬,他认为一切准备就绪,于是下令进军和尚原,向宋军发起猛攻。
针对金兵人强马壮、密集进攻的特点,吴玠和吴璘采用了“驻队矢”的战术。这是吴氏兄弟发明的一种战术,弓箭手分为三排,密集列队,放在阵地前沿,每一排士卒手持弓箭,当敌人冲来时,第一排弓箭手瞄准放箭,然后迅速蹲下,准备第二次射击;第二排弓箭手立即放箭,然后迅速蹲下,准备第二次射击;第三排弓箭手接着瞄准放箭。第三排射手利箭出手,第一排弓箭手已经做好了射击准备,立即放箭,如此循环往复,箭如骤雨,密如飞蝗。弓箭手组成的编队,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万箭齐发,经久不衰。几乎是一眨眼的时间,金兵马队倒下一片。后面的骑兵,收刹不住,冲上前来,又纷纷中箭,倒下一片。第三拨骑兵,撞上前面的人马尸体,连人带马,栽倒在地,还没有爬起来,身上已经插满了利箭,人和马犹如一只只刺猬。很快,宋军阵地前方,金兵尸体由远及近,层层叠叠,垒成长堤,尸体之下,鲜血汇成小溪,蜿蜒数十里。
一天之内,金兵发起两次密集进攻,两次溃败下来,阵地前方,金兵尸体堆积如山,血流平地,经马践踏,变成暗红色的污泥沼泽。完颜宗弼见进攻失利,只好下令撤退。吴玠和吴璘趁金兵慌忙撤退之机,派兵绕到敌后,又是一阵冲杀。金兵大败而回。
夜晚,金兵在营地生火做饭取暖,吴玠和吴璘又命神射手,持强弓偷射火旁金兵,吓得金兵东躲xz,不敢点火做饭,只好啃着生肉,打着哆嗦,坐等天亮。二更时分,突然金鼓齐鸣,杀声震天,营外箭如飞蝗。原来是吴玠和吴璘组织宋军,对金军大营发起袭击。金兵人困马乏,饥肠辘辘,顿时被宋军杀得鬼哭狼嚎,弃营奔逃。
四更时分,劫营成功的宋军凯旋。吴玠和吴璘见士气异常高昂,又组织宋军,向大散关前方的金兵营地发动进攻。金兵没有想到,刚打完仗的宋军,还有能力发动新的进攻,因此没有思想准备,结果,又让宋军杀得四散逃窜。
金帅完颜宗弼连夜收拢兵马,于次日凌晨开始撤退。金兵后撤,早在吴玠和吴璘的预料之中。他们下令全军由防御转入进攻,全线反击,同时派出兵马拦截金兵辎重粮草。金兵丢了辎重粮草,心中恐慌,乱了建制,一窝蜂地逃跑。吴玠和吴璘早在金兵逃跑路上埋下伏兵。看到金兵溃败下来,伏兵四起,从和尚原追杀到神岔关,沿途金兵人马尸体,铺满山路,填满沟壑。这次战斗,金兵损失惨重,仅被杀和被俘的甲士就达万人。完颜宗弼身中两箭,丢盔卸甲,逃跑时,割掉胡须,换上士卒军衣,这才摆脱追杀,捡了一条性命。和尚原大战,是完颜宗弼进攻中原以来最大的败仗。
和尚原大捷的消息传到南宋朝廷,朝野一片欢腾。自靖康之变以来,这是宋军取得的最大胜利。宋高宗激动不已,派遣特使来到前线,拜吴玠为镇西军节度使,拜吴璘为康州团练使、泾源路马步军副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