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剑拔弩张(1 / 2)
再说南宋这边,自虞允文贺岁归来之后,抗金派也积极筹备战事。现任浙西路马步军副都统李宝自上次与魏胜见面之后,二人分别调出自己心腹之人凑足三百人令投入金军水营为日后内应。李宝考虑到自己兵力有限,一旦金人渡江南下,以己方兵力无异于螳臂挡车,以卵击石。李宝决定离开军营,四处寻访各山头水寨有志于抗金之义士共图大事。
李宝从守地海州(今江苏lyg西南出发,返回山东老家寻访可用之人。李宝本是山东荷泽人,对山东沿海一带较熟。他行至山东日照之时,闻听日照黑虎山有两位好汉聚众两千多人占山为王,大头领名叫王世隆,二头领名叫张安国。李宝便只身来到黑虎山下,令黑虎山喽啰把自己拜贴送于头领王世隆。王世隆与张安国一看拜贴署名是“山东荷泽泼李三再拜”,二人不禁愕然,泼李三乃李宝外号,李宝当年抗金事迹在山东广为流传,今番李宝却署名自己外号泼李三,便是不以官位压人,而以江湖人士身份拜山。二人不敢怠慢,忙率众人出寨门迎接李宝上山。
众人将李宝迎入寨中分宾主落座,王世隆起身道:“李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今有幸一睹真容,实乃三生有幸,不知李将军今日光临小寨有何指教。”李宝忙起身回道:“李某原本江湖中人,今日拜山只叙江湖情义,久闻二位头领在日照黑虎山却富济贫,行侠仗义,李某深感佩服,故慕名特来拜望。”李宝说完眼神环视众人,王世隆会意,令左右退下,只留下他与张安国,李宝三人。
李宝见众人散去,便说道:“李某久闻二位武功高强,又志于抗金,现下金人南侵已成定局,李某虽一心抗敌,怎奈位卑言轻,力量微弱,此番前来,便是想请二位义士出山,共图抗金大事。”王世隆听完李宝所言,便说道:“王某虽落草为寇,但保国为民之心不敢稍忘,李将军历来锐意抗金,尽人皆知,并非在下信不过李将军,只是弟兄们对朝庭抗金之心,却是不敢恭维。”
李宝听得王世隆所言,忙道:“朝庭那边此次有兵部尚书杨椿,右相陈康伯力主抗金,左相汤思退本是奸相秦桧党羽,因其一味主和,现今已被免职,应该此次圣上抗金之心已决。弟兄们若信得过李某,其他事情大可不必担心。”王世隆说道:“当年岳帅收复河山已指日可待,不曾想却调回京城为奸臣所害。与其那样,倒不如弟兄们就在山中,自主对抗金人倒也落得自在。”
李宝正色道:“王头领此言差矣,若金兵大举来侵,黑虎山纵有几千弟兄,又能经住金兵几天围攻,弟兄们身家性命与两位头领前程,还需慎重考虑方为上策。”
此时张安国起身说道:“李将军来我山寨便是看得起我师兄弟二人,依我之见,师兄可聚集我山中所有弟兄,看一下弟兄们意向如何,有愿随李将军而去者由师兄带领前往,有弟兄们愿意继续呆在山上的小弟在此暂时代师兄统领,他日金人南侵之时,再作打算。”李宝与王世隆听张安国所言,倒不失为一中允之策,都点头称是。
于是王世隆聚齐山寨所有人员,朗声说道:“弟兄们,今日抗金将军李宝欲招我山中弟兄投入军营抗击金军,弟兄们随我二人多年,我与二当家绝不勉强弟兄们意愿,有愿从军者站于原地,有愿留在黑虎山的,出列站于右侧。”人群中一阵骚动,李宝见状,近前说道:“弟兄们不必担心,随我李宝抗金,定是论功行赏,绝不偏袒任何一人,从军者由大当家的带领一起抗金,入伍之后山寨弟兄仍由大当家节制,留在山寨弟兄由二当家统领,日后金人南侵之时,留在山寨弟兄再作打算。”
这时从队伍中走出约有八九百人站于右侧,留下一千五百来人愿意入伍者。当日山寨大摆筵席,为大当家王世隆与入伍弟兄送行。次日一早,李宝与王世隆带领一千五百多人回到李宝军营。李宝暂封王世隆为步军营指挥使,并上表报请朝庭。
此时,赴金贺生辰使徐度已从燕京返回临安,并奏报宋高宗赵构,完颜亮拒绝归还北宋赵氏皇族,并挑明自己将要亲赴南京巡视。赵构此次才深感完颜亮与宋决裂之心已明。又过几日,密使又报回消息完颜亮从各道征发水手移运战船;二月完颜亮派部分官员离开中都,开始向南京进发,先赴南京汴梁治事;此时完颜亮又命令内地各猛安开赴山后牧马,等到秋天一起征发。赵构闻报,急召兵部尚书杨椿与老国公张浚回京议对敌之策。
张浚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97年,为西汉留侯张良、唐玄宗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四岁时成孤儿。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调山南府士曹参军。靖康(1126年-1127年初年任太常寺主簿。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高宗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
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使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年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
绍兴四年(1134年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
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右相,都督岳飞镇压杨幺起义。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被贬谪至永州居住。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复官,因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议和﹐被排挤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免去奉朝请官,次年封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
绍兴二十年(115年又移往永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