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章 据理力争(2 / 3)
“魏王是说乡村也要普及教育?这……”
说完州县,赵昉继续说起乡村教育,这下晏殊都迟疑了,县城毕竟有钱人多,除了学田外,富人可以捐钱。
可乡村要建学,那只能靠朝廷负担,再说没有那么多田地呀,毕竟官田是有数的,大部分的田地是在地主手里。
赵昉当然知道这问题,正色说道:“不一样,州县官学是教育科举学子的,至于乡村教育,只需要启蒙就行,目的是尽量让更多的人识字,利于朝廷政令下达时,百姓被人蒙蔽,看不懂榜文告示。”
晏殊听到这还没什么,范仲淹等人可是听他说过皇权不下乡的事情的,听到这如何不明白,自家这位储君这是在布局了。
“嘶”的一声,韩琦率先支持道:“魏王此举大善,痒序之学古已有之,既然后汉能够办的到,没理由大宋办不到。”
不错,乡村建学不是赵昉独创的,其实在东汉时期就有了,汉朝是郡县制,郡学叫学,县学叫校,这就是学校的由来。
而乡里叫痒,村里叫序,痒序之说同样来自东汉的学校名称,只是东汉灭亡后,后世的朝代再也没有这么大的魄力,全国设立学校。
班固的《两都赋》中写道“学校林立,痒序盈门”,说的正是东汉时期的教育盛况。
后人看三国演义时难道不觉奇怪,杀猪的张飞有文化,当逃犯的关羽读春秋,其实正是因为他们都读过书,至少启蒙过会认字。
“若只是启蒙,倒也可行,乡村聚族而居,朝廷只要提供一位启蒙老师的俸禄,其余的可由他们自己提供,无非是学舍和笔墨纸砚罢了。”
范仲淹接着同意道,财神爷王尧臣想了想道:“也对,魏王普及了活字印刷,书籍已经不成问题,可以大批量的印刷,孩子学习也用不上上好的文房之物,能写字就行。”
这话说的大家热烈起来,纷纷出谋划策补充细则,很快就把这事定下来。
当然赵昉想要印刷启蒙书籍赚钱的梦想也破灭了,晏殊直接大手一挥,宣布由工部负责印刷书籍,免费提供给乡村各学校。
而且这老头也不是好人,笑呵呵的说此盛举,怎么能不号召富人们捐钱呢,这是给他们机会流芳百世啊。
不知道他能让多少人愿意捐钱,但赵昉知道肯定有人的,而且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