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为大明增加百年国运(2 / 5)
京伊铁路一旦修好,不仅有其经济意义,还有着彪炳史册的政治与历史意义。
至于河南、湖广、云贵等五省分别在京师的南方与西南方,也是大明本土疆域之中的心腹之地与臂膀之地,不可谓不重要。
毕竟“湖广熟,天下足”!
早在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出现许多垸田。
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从江西移民填湖广,于是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区进入大开发时期。
随着历史被改变,大明没有经过靖难之役的内乱,人口大幅度上涨,湖荡洲滩被大面积围垦为农田。
而穿越者朱高煦通过其影响,带动了大明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的快速提高,促进了农作物结构多样化的加快,以至于在乾熙初年大明就出现了两湖丰收,则天下粮足的情形。
京昆铁路的修建,还为大明京师及北方诸省调粮增加了一个新的输送渠道,即漕运与海运之外的火车运输。
辽东、松花江、努尔江三地与辽西、黑龙江两地之间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明朝廷通过铁路控制住辽东、松花江与努尔江之后,黑龙江与辽西就更不可能再有大的变故。
而且,东北平原的粮食等作物产出,也可以通过铁路运送到京师。
自乾熙六年朱高煦将努尔干都司一分为四(辽西省、松花江省、黑龙江都司、努尔江都司之后,大明的整个东北地区就迈入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时期。
东北平原气温较低,日照不足,气候寒冷。
这些因素相互叠加,致使东北平原农耕时间短,农作物生长周期长。
在一年中,华北平原的粮食能够两熟,而东北平原只能一熟,意味着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当地农民整年的生计将受到影响。
寒冷的气候还会使人体感到不适。
如果没有足够的御寒措施,会造成人体体温过低,导致心脏功能减弱或者热量调节机能失效而死亡。
东北冬季平均气温为零下二十摄氏度左右,需要足够的预寒措施。
唐宋之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得用动物毛皮保暖,然而毛皮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规模人口的生存需要。
但随着棉花在宋朝普及,东北平原人口稳步提升,严寒不再是困扰当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以至于辽国发展到巅峰时期有九百万人口,其中超过七成人口皆居住在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