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的创作故事一(2 / 2)
把首尾解读清楚,接着读中间进行确认。
第二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回答首句,一方面把人生快过生动地比喻成朝露蒸发得快速,一方面含蓄地隐喻自己华年易逝人已年老,伤感之情溢于言表,与前文的慷慨激昂的当歌形成反差。一问一答,把内心交集杂感和盘托出,似乎有所保留又似乎毫无保留,初步显示出求贤的诚意。
在前文诚意的基础上,第三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则直接把内心交集杂感道出,却也用“难忘”一词含蓄地表示“忧思”难以尽言的深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句只是托词,如果真能解忧,何以在前一句说“忧思难忘”?所以,“杜康”不是真能解忧,而只是一时让自己醉意忘怀而已,如此更突出对贤才的“忧思”。
第五、六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借用贤才所熟悉的《诗经》中的诗歌典故,一方面,从女子对男子纯洁绵长的思慕的角度来抒发对贤才的渴求,一方面“沉吟至今”照应上文的“难忘”,另一方面,在贤才面前展示自己的文采,表示自己是能跟贤才共鸣的。可谓一举三得。
第七、八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再用贤才熟悉的《诗经》的典故,表示如果贤才肯来,自己必盛情款待,以此表达自己礼遇贤才的诚意。这两句就是给予贤才的诺言,比上两句进一层。
第九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贤才比作皎洁美好的明月,何时可以摘取得,再次强调自己“忧思难忘”;也可以理解成有更深一层含义,明亮的月亮什么可以停下,以似怨非怨的方式,表示自己对贤才渴求礼遇的深情诚意——是一句反问,也是一句设问,顺势引出直白的下一句。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结合上一句,通过把自己深情厚谊地渴求并礼遇的贤才,比作永恒升起的月亮,极致地抒发“忧思难忘”之情。
第十一、十二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写贤才屈驾前来,表达自己与贤才的关系并不是君臣,而是朋友,是自己敬重的上宾。用“旧恩”一词,心念的对象应该是老朋友,如此更拉进了关系。
这两句从自身的角度悄悄转向了从贤才的角度来传情达意;如果一直保持着从自己的角度写,就是写自己,角度转向变成贤才,就是写贤才,就是以贤才为重,表达的情感更进一层了。
第十三、十四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承接上文把贤才比作明月,表明自己只是像稀落微暗的星星,以致于像乌鹊的贤才都南去了。一方面表示贤才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一方面表示自己虚怀若谷的态度和诚意,进而向贤才们提出疑问,哪一株大树才是可以依傍的?为下文表达诚意厚意铺垫。
第十五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有——把自己比喻成不满足于高的高山,不满足于深的大海的——意思,而自己能成为高山大海,靠的是贤才,靠的是一起的自己和贤才。自己和贤才之间是互相成就的,这样推想,也许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成为高山大海的,是自己和贤才,不是单一哪一方。
最后一句自比周公,把一统天下的雄心,把对贤才的渴求和礼遇的诚意,把互相成就的希望,集中于一句,使得所要抒发的感情最热烈地表达出来。
从“何枝可依”的问句角度看,最后两句是回答。那么,能以贤才为主的角度回答这句话,又考虑到“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和明月是贤才自己是“星星”的谦卑姿态,回答的内容和情感一定唯誓言才有这个强烈热度!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面对贤才时的姿态,既是谦卑恭敬的,又有自恃的地方,前后所用的文字之间表面看似矛盾,表现出作者的复杂思绪和复杂情感,一方面应该是无奈的现实促成,一方面也是作者毫无保留地展示内心,更是向贤才表示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