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1 / 3)
年关将近,李子风在金殿上信誓旦旦的夸下海口要在今年除夕前肃清江南打通海上通往海外诸国的海道,眼下这年末的祭祖大典也快到了。六部上下的人都在忙忙碌碌,礼部尚书徐汝臻操办着这场祭典,丝毫不敢马虎。
今日早朝,工部尚书林中良从岭南回京都面圣,赶了六七天的路风尘仆仆却丝毫不显疲惫,看来两广灾县的事宜已然办妥了。
隆庆帝看着林中良的奏疏,不禁夸赞道:“林爱卿劳苦功高,短短几月就将文信侯在岭南的首尾处理的干净利落,着实辛苦。”
“托陛下洪福,两县灾民已经妥善处理。两个县被淹的良田也已经疏通了积水,来年开春就能播下秧苗。被冲毁的房屋等在两县百姓不辞辛苦下也已经开始慢慢着手重建,这次微臣还从岭南带回了一位功臣,想必陛下也曾听闻过此人,此次臣回京都,文信侯来信托我务必将这位功臣带回面圣。”
林中良所说之人便是常平县县令胡贞。当日李子风南下赈灾时,见此人尚有良知,便向朝廷举荐了他做两个灾县的巡察使,原本还要向陛下保举他担任长江九个县的巡查,只是自入秋以来,从赈灾到查毁堤淹田再到野猪岭的案件,到眼下又要肃清江南打通海道,事情一拖再拖,李子风只能趁林中良这位户部尚书年关回京都时给他去信一封,让林中良带胡贞进京都面圣,也顺便了了胡贞一桩心事。
“可是常平县的县令?几个月前文信侯向朕举荐,来年长江九县可由此人担任巡察使。此人在常平多年,对长江防潮防汛事宜最是清楚不过,由他担任这个长江九个县的巡查最好不过。宣此人上殿让朕瞧瞧。”
不一会,胡贞低头小步跨进金殿,趋步上前行大礼参拜,隆庆帝道了声平身,胡贞这才抬起头来。
“几个月前,文信侯向朕推举你做这个长江九县的巡察使,朕彼时还在担心你一个小小县令如何能担得起这般大任。此时在这林爱卿的折子中,又说你体恤百姓,身先士卒,与灾民同进退共患难。是个肯吃苦肯为民的好官,你有什么本事能入得了这文信侯与林尚书的法眼?让朕两位爱卿都在举荐你?不妨说说,也好让这些京都的大老爷们学学。”
“微臣不敢。”胡贞抱拳行礼道:“在其位谋其政罢了。臣既替陛下御一县之民,自当是鞠躬尽瘁,身先士卒。常平背靠长江,长江之患年年如期而至。今年入秋前大雨毁了两个县的长江大堤,淹了数十万亩良田,还有房屋,是微臣无能,不能替陛下分忧,令朝廷担忧,实在不敢。”
“长江大堤被毁的事朕已经查清,该办的人都办了。也全非你的过错。今日,朕就将这长江九个县的大堤交到你的手上了,不知你能否受得住这九个县的大堤?”
“堤在人在,堤毁臣提头来见。”胡贞下跪叩首道。
百官面面相觑,长江九县的大堤,就如同一颗定时炸弹,自古以来,还没人敢此夸下海口。长江的水患,从古至今都不曾停过,每朝每代花费的钱财人力在这长江黄河之上不计其数,都不能杜绝这长江跟黄河水患。
隆庆帝闻言,也是一愣,随即便拍着大腿站起来指着胡贞笑道:“朕得此良臣,何愁长江黄河不治?”
太子为首的百官众人却脸色难看,想当初常平和长宁两个县大堤被毁,长宁县令蒋中才原是太子府中詹事,本想下放岭南个几年再想办法放回京都也算是个可造之人,没想到出了这档子的事。
“你单名一个贞字,元亨利贞,乾卦之四德,贞者正也。朕将长江九县的大堤交到你的手中,希望你能持正守中。何年,拟旨。”隆庆帝言道。
“还有一事,洪老。”隆庆帝刚坐下便点到洪武,洪武从坐墩上颤颤巍巍的站起,隆庆帝才接着道:“闽浙总督陈宏瑞是你的学生,当日曾上了一道疏。那道折子还在你手中吧?今日拿出来一起议了吧。朕让你们三省三位看着处理,过了这么久都没议出个结果来,今日当着文武百官,说说这件事怎么办吧。”
洪武好像早就料到今日的事,那份折子今日被他带上了早朝,洪武颤抖的手将奏疏举过头顶,颤颤巍巍的跪了下去。时至今日,洪武终于肯将这份奏疏交出来了。隆庆帝看了看萧何年,萧何年走下金殿将奏疏呈上给隆庆帝。隆庆帝的目光一直盯着洪武,萧何年将奏折递到他的跟前,他的目光也不曾挪开,只是甩了甩龙袍,伸手拿过那道折子。
折子是今年沿海四省发大水淹了十几万亩良田的时候,闽浙总督陈宏瑞在浙江上的折子。当时是萧瑟奉旨南下暗查沿海四省粮案,恰巧碰到陈宏瑞上疏朝廷,要将被淹的良田改为稻田,他当时也在折子上签了字盖了章八百里加急送回京都。所以说这件事要是有心人在这上面做文章,恐怕连萧瑟都难逃其咎,所以当时隆庆帝也是不敢将这件事闹大,只能让洪武和三省的两位大人商议,而洪武也是最能明白隆庆帝心思的人,自然能想到这个问题,也是因为这样,这封奏疏才能被他捏在手上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