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五节(1 / 1)
走进了bj,走进了中学时代,生活的画面豁然开阔。我们班有一位非常好的班主任—谭老师,这是一位中等身材,相貌端庄,颇有修养的中年女教师。她不仅教语文课,还在班上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我记得有生物标本组,美术组,体育组,文艺组,地质组等,鼓励同学们全面发展。
在她的引领下,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充满朝气的集体。我是美术科代表,自然参加美术组。课余时,美术老师带着我们组的同学到室外写生,我们来到校园,支起画架,在徐徐清风中,画轻轻摇曳的非洲菊,画静物,风景…好的作品被选送张贴到学校的美术园地。
我至今喜欢美术欣赏,得益于三个人:第一个是我的爸爸,他没有直接教过我绘画,但爸爸喜欢用银色的画笔在黑色卡纸的相册上画美丽的图案,他从不打稿,信笔划来流畅优美,偶有闲暇还会自己在黑白照片上着色,每当这个时候,我最喜欢围在爸爸身边凑热闹。在我们家,时时能感受到爸爸对美的追求,对绘画的爱好和造诣,使我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和对绘画的偏爱。第二个是我的小学同学,她把我引入古装仕女画的天地,使我有相当一段时间达到近乎痴迷的程度。第三个就是初中的美术老师。这是位四十来岁的女教师,她常年与众不同的穿着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中才能看到的那种色彩淡雅,高领偏襟盘花扣的中式上装,一头乌黑的一丝不苟的盘花髻,衬着清瘦端庄的脸庞越发白皙。她说起话来细声慢语,不苟言笑,在黑板上示范做画,洒脱自如,浑身透着高贵典雅的气质。她喜欢我,特意推荐我在周末到国子监的少年之家国画组学绘画,那里的先生都是有造诣的画家。我刚刚入门,学水墨画,画的是梅花。可惜那时我掉进了书堆,只去了几次,就中止了。虽然这样,我对绘画的爱好却保持至今。从小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啊,往往在看似不经意间,会影响人的一生。
我在bj连续生活了六年,那正是我的中学时代,中国美术馆作为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在一九五九年落成开馆,历次举办的美展,我几乎一次不拉地去参观,饱览了古往今来的著名书法绘画,我喜欢在书画中徜徉,因为在其中我能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启迪,力量的震撼,灵魂的升华。这就是在bj才能得到的如此丰厚的艺术享受。
我对两幅西方油画不能忘怀。那是刚到武汉,我才七八岁的时候,我在邻居家看到一本印刷精美的画册,其中有两幅画,一幅是-宗-教画,祥云烘托之中,圣徒和修女引领着圣母玛丽亚,手托圣婴耶酥,眼含深情,款款而来。画面下方,两个小天使托腮举目,若有所思。另一幅画描绘的是中世纪的一群狩猎者与群狮肉搏的场景,那人,那马,那狮交缠在一起,奋力拼搏,为生存而战!场面残酷但并不示人以-血-腥。这两幅画同时展示在我的眼前,一幅静谧和美,仿佛是一曲和平的颂歌在耳边萦绕;一幅骠悍壮美,像奏响了决战的号角,憾人心魄。题材迥异,却一样的示我以美,以力量,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遗憾的是,那时的我年龄太小,没有记住这两幅画的作者和作品名称。
直到1997年,在深圳一处不大的书店中,我发现一本中外名画集,我欣喜地翻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页,一页一页地找去,终于找到了那幅人狮肉搏的油画。原来,这是比利时画家鲁本斯创作于1621年的《猎狮图》。那幅圣母像却遍翻不着,虽然其中有很多圣母画像,但不是记忆中的那一张。而且,看了那么多幅圣母画像,我觉得我记忆中的那一幅才是最美的。为了我最美好的记忆,我继续寻找着。我希冀有一天,我能收存到这两幅画作的印件。我会把它们挂在每天能看到的地方,去体味母性的美好与人所具有的伟力。现在改革开放了,我相信我能找到它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我退休了,来到上海陪伴女儿。闲来无事,我仍喜欢逛书店,看画册。1999年3月的一天,在徐家汇地铁站里一个环境优雅的艺术书店里,我发现了两套中外名画集。我欣喜地一页一页地翻过去,终于,我找到了我心中的那一幅!原来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于1513年~1514年间创作的油画—西斯廷圣母。我贪婪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久久不忍释手。和上次在深圳一样,我没有买这套书。因为书上的画太小了,而且印制得不精美。后来,我又在另一家书店里看到一套“走进艺术大师生活丛书,”就在拉斐尔的这一册里,我又找到了我最爱的这一幅!在拉斐尔的大量圣母画中,这是一幅被公认的杰作,怪不得对我这样的一个孩童都有如此深刻的感染力。文章介绍说,在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里,这一件作品是最深刻也是最壮丽地体现了“母爱”这个主题。你能感受到这种母爱吗?我能!我打心底里这样说。令我高兴的是,女儿的朋友得知我深爱这幅画,终于从计算机软件中找到并将复制品作为礼物送给了我,我真的十分感谢他的这份心意。
我这辈子,虽然没有多大成就,但始终不渝的是对美的欣赏和对事业的追求。我想,这两幅画对我是有影响的,也可以说,是爸爸妈妈赋予了我这种秉性,所以使我对这两幅画一见钟情,进而又在潜意识中影响了我。
这就是名画的力量,这就是艺术的感召力。我希望我的后人也能有此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