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公元前744-739年(1 / 3)
这一年,郑国国君姬掘突去世,史称郑武公。
郑武公在位时期,高举“尊王”与“爱民”两面大旗,着力发展经济,并先后灭亡郐、东虢以及其他八个附庸国,势力发展到今河南洛阳附近。后来,为了东周王室的利益,郑武公让出制邑(即虎牢关以西的一大片土地,着力向今河南荥阳的东南地区发展,并将郑国都城由京城“迁到溱洧(今河南新郑一带”。
十三岁的世子姬寤生继位,成为新一任郑国国君。
话说,在郑国继承人这件事上,郑国夫人武姜多次跟郑武公姬掘突提出,要把大儿子姬寤生换掉,让小儿子姬段当世子。
还好,郑武公姬掘突并没有听武姜的意见。
一方面是嫡长子继承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一旦随意变更世子之位,可能会引起动乱,增加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不利于其对国内各方势力的和谐稳定。
另一方面是姬掘突很喜爱他的大儿子姬寤生,不仅聪慧过人,仁厚又有威仪,是世子的不二人选。
不过,姬寤生继位时,却遭到了母亲武姜的责难。武姜要求姬寤生继位后,将制地封赏给姬段。如若姬寤生不答应,武姜就不去参加他的继位典礼。
姬寤生人虽年少,但见识却广博。他摇头说,制地是形势险峻的地方,虢叔曾经死在那里,是不祥之地。
武姜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说要把“京”地作为姬段的丰邑。“京”地,可以说是郑国在中原的发祥地。当年,郑桓公布局中原,用无数钱财,从郐国、东虢国买了数城,便是“京”地。后来,郑武公牵国到“京”地,先后灭了郐国、胡国、东虢国等数十诸侯国,国土面积扩大数十倍不止。可见,“京”地在郑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那就是祖廷一般的存在,是吉祥之地。
但,为了能顺利完成继位典礼,姬寤生不得不答应母亲武姜的要求,将“京”地封给弟弟姬段。
卿大夫祭足提出反对意见,他对姬寤生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会给国家带来祸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地方,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地方,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制度,这不是该有的,您终究会无法忍受。”
祭足的意思就是,“京”地规模太大,封给姬段,不合祖制。若将“京”地封给姬段,恐郑国将来会有祸害发生。
姬寤生说:“是我的母亲武姜要这样,哪里能避免祸害呢?”
祭足回答说:“武姜怎么会得到满足?不如及早作安排,不要让她滋生事端,一旦蔓延就难以对付。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
姬寤生说:“多作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您暂且等着吧!”
又: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吕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意思是说,姬段得寸进尺,将毗邻“京”地的西鄙、北鄙两座城池都占为己有。公子吕,也就是姬寤生信任的小弟,看不下去,质问姬寤生:大哥,你到底是要怎样?要是你不想当郑国的国君,我就跟二哥混;要是你不想把国家拱手相让,弟弟我就替你除了二哥。
郑庄公却没有明言,只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继续隐忍。
以上对话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且不说武姜的偏执偏爱,就说郑庄公姬寤生,年纪轻轻,就有如此的见识,真是不简单。他知道母亲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他仍然选择满足她,一方面是为了挽回亲情,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她愈发骄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