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姬诵亲政始(3 / 3)
然后,姬高上朝,却只是听政,并不议政。
姬诵纳闷,问姬高:“毕公,为何不见发言奏事?”
姬高回答:“臣初来乍到,对朝廷百官都还没有全部认识,更别说是政务了。臣哪里敢提什么意见呢?”
姬诵称善,认为姬高是个务实之人。
之后,姬高熟悉政务之后,对于朝廷事务,每次都有他独到的见解。而且,他提出的意见,都获得了朝廷百官的认可,得到了姬诵的称赞。
然后,姬诵对姬高越来越看重,并委以重任,将太子姬钊交给姬奭、姬高两人教导。
朝廷政务步入正轨,事情按部就班地处理,有条不紊,与民休息,国家就能逐渐繁荣昌盛。
但在姬诵亲政八年后,他生了一场重病。虽经过太医的慢慢调理,逐渐好转,但姬诵从此落了隐疾,不能过度操劳,否则会加重病情。
于是,姬诵便将朝廷事务托付给了姬奭、姬高两人处理。若无祭祀、战争、天灾等重大国事,姬奭、姬高两人便一同商量着处理了。若有重大国事,姬诵再出面。
又过了四年,姬诵病入膏肓,临终之际,他担心太子年少,无法处理好国事。他紧紧抓住姬奭、姬高两人的手,嘱咐他们一定要辅佐好太子。若太子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他们以太子之师的名义,可以直接提出批评,予以纠正。若太子不改正,则罚太子跪祖庙,被祖训。
姬诵看着太子姬钊承诺会听姬奭、姬高两人的话,这才欣慰地闭上眼睛。他没有辜负父王的嘱托,将天下治理好了,他可以去天上,向父王自豪地讲述他的所做的政绩了。
历史文献中关于周成王姬诵的记载很少,大多是关于周公姬旦的记载。实在是周公太强了,不仅摄政、亲征,还作礼乐,更是在姬诵成年之后,退位还政。可以说,周公代表了后世文人的理想,治国安邦的理想。
不过在这里,我要讲一个姬诵的小故事,君无戏言的故事。
话说姬诵有个亲弟弟叫姬虞,两人一次玩游戏,玩什么游戏,史书没有记载。只说姬诵玩得尽兴,随手摘了一片桐树叶,用刀削成珪状(长条形,上尖下方,赏赐给弟弟姬虞,并说要赏赐他一个封国。
姬虞很高兴,问赏赐他哪个封国。
姬诵一时想不到哪里还有空地,就说只是开玩笑而已,封国之事以后再说。
一旁记载天子日常言行的史官就谏言,天子无戏言,唐侯因罪被废庶民,唐国正好无主,可封给姬虞为国。
姬诵听了进去,吩咐下去,将唐地封给了姬虞。不过,唐国后来逐渐强大,成为晋国,这是后话了。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姬诵为人宽和,善于纳谏,确实是一个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