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周召共执政(2 / 2)
翻看史书记载,寥寥数笔,不是哪个诸侯国国君死了,就是哪个诸侯国国君继位,平平无奇。似乎,这十四年里,从上到下,无为而治,一派祥和。
真是情况如何呢?
我们可以从一场伐楚之战,可以窥探一二。
共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832年,周定公、召穆公以太子姬静的名义,下诏讨伐楚国。他们命令方叔率领豫南诸侯伐楚。结果,方叔大败。
楚军乘胜追击,周朝危急。
西申国国君申伯主动带兵驰援,击退楚军,维护了周朝的统治。
豫南诸侯,几乎全是姬姓诸侯。
楚国,申国都是异姓诸侯。
两者一对比,可以看出,王室诸侯的实力,已经被异姓诸侯的实力超越,权力天平发生了变化。
而从周、召急于发动伐楚之战来看,楚国的扩张,应该损害了姬姓诸侯的利益。特别是豫南诸侯们的利益。
虽然,周国及姬姓诸侯国联军,在与楚国的战争中,失败了。但并不代表,周朝就此彻底衰败了。
相反,共和行政十四年,为周王朝的再次中兴,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涌现了一批治政人才,有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等人。没有天子的干预,他们的才能得到了体现。
对这些人的身份,我简单做一个概括。
召穆公是召公奭后代,是宗室重要权贵。虢文公、韩侯是姬姓诸侯。尹吉甫、程伯休父、申伯是异姓诸侯。显父、仍叔、张仲是官宦世家,卿士权贵。仲山甫是平民。
其中,有两个人最为重要,一个是尹吉甫,一个是仲山甫。
尹吉甫最为全才,是姜子牙似的人物,不仅在治政、军事上有杰出的功绩,还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十分了不起。在周宣王一朝,位列三公之一的太师,被称颂为“文武吉甫,天下为宪”。
仲山甫则是改革家、经济家,在职期间,主导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极力并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工商业,为周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周宣王时期,被任命为三公之一的太宰,可见其功勋卓著。
这些人囊括了周朝的各个阶层。体现了,周、召执政时期的政治理念,就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这种制度,无疑是进步的。既照顾到了各个阶层的利益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阶层的交流和流动,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特别是以仲山甫为代表的平民阶层,得到了权贵阶层的重视,打开了一条向上流通的缝隙。这才是这场国人暴乱,最大的意义所在吧。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诸侯国国君入朝担任卿大夫,也是这时候开始的。这就意味着,诸侯们开始逐渐进入中央,打破了原先中央权贵与地方权贵的平衡,开始互相流动,最终走向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