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戛纳大赢家(1 / 4)
众所周知,奥斯卡评委有数千人。
看似公平,但成员混杂,各种公关手段、人情分,大大加深了评奖的不透明度。
戛纳电影节走的是精英化评奖模式,这会比奥斯卡好吗?不见得。
几个评委能决定一切奖项,这种评奖模式很有可能出现独裁的现象。
就如同第44届戛纳电影节,代表作《钢琴师》的罗曼·波兰斯基领衔评委团。
原本拉斯·冯·提尔的《欧罗巴》有巨大优势。
但当看见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罗曼·波兰斯基顿时有了明显倾向。
公关的人就说了,波总啊,你看这个片子各种向你致敬,你们又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波总一听觉得说得对啊,直接化身霸道总裁。
《巴顿芬克》先是拿了影帝跟最佳导演,紧接着又拿了金棕榈。
在惯例分猪肉的戛纳,科恩兄弟一部片拿了三座奖。
足见评委团出现一个独裁一把手会变成什么样子。
比尔说道:“维姆·文德斯不是这么强势的人。”
“但他在欧洲的声望很高,只要他表现出明显倾向,成功率就能9%。”
公关,全称公共关系,这是一个非标准化学科。
说白话就是通过一些方法,去跟有话语权的人搭建关系,让别人替你说好话,为产品背书,扩大知名度,提升形象。
——前提是产品过硬。
《大象》的原片就拿下了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奖,放在戛纳的舞台上可谓是硬的不能再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