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入梦来(1 / 1)
如果说起典型的中国意象,莫过于那天上的月亮和世间的玉。
传说楚有一人在荆山砍柴时机缘巧合发现一块璞玉,先后献于厉、武二王,二王命人鉴别,两次均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只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二王遂怒,于是前者削其左膑骨,后者又削其右膑骨。而后武王崩文王立,那人却也不改献宝的念头,抱着那块自己为之付出惨烈代价的“顽石”立于荆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也不停止,眼泪哭干了,就又有血流了出来,极尽悲戚。后来文王遣人前去询问,那献宝的人却说道他哭泣并非是为自己肉体凡躯所遭受的酷刑而感到痛苦不甘,而是为这稀世宝玉无人能识而感到扼腕悲伤。文王叹惋,于是让人打开那块石头,果然发现了平平无奇的石头表面下隐藏着的稀世美玉,这玉侧视则为碧色,正看则为白色,毫无瑕疵,价值连城,便是举世闻名的“和氏璧”,卞和终其一生搭上两条腿第三次伏倒于王座之下才捧到世人面前的绝世珍宝。
和氏璧面世后,便成为了楚国名副其实的国宝,确是受文人墨客推崇,被万民憧憬的珍奇宝物。后来和氏璧入了赵国,经过几番跌宕起伏的情节,留下众多青史流传的故事和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再后来自称德高三皇功盖五帝的始皇帝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大一统,几经辗转,这块璞玉最终还是到了秦君手里。后来他命人将这块荆山之玉“和氏璧”雕琢成受命之玺,又令李斯小篆其文,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期历世传之,从此这块脱胎于石头的宝玉便成为无上皇权与至高地位的象征。它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停流落,见过大秦的一统气概,成为治世的“汉传国宝“,经历过时岁动荡、朝代更迭,踏足过以狼为图腾的异族土地,回归以牡丹装点万千气象的盛世大唐,惊鸿一面初现于世,不想又最终于千年以后天下大乱之时失去了影踪。流于诸强,偶被承袭,不知所踪,这就是这块玉璧的宿命。那这块卞和为之跪倒的绝美无暇的玉璧它现在究竟在何处呢,是静静地沉睡于陵墓之中陪伴着那位千古一帝还是消失于狼烟四起不灭的战火之中,无人可知。但是世人可以确定的是这块碧白色的美玉见证了漫漫历史,承载着典型的东方意象,深刻影响了后人的文化基因。
这就是与“灵蛇之珠”齐名,可称“天下至宝”的和氏璧的故事了。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凤凰不落无宝地,荆山自古抱璞藏玉,人杰地灵,而和氏璧则是荆山之玉的最好代表。就像说到瓷器那便少不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说到刺绣那便离不开“苏、湘、蜀、粤”四大门类,说到饮食那便跑不掉“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而说到同出荆山的宝玉,除了那举世闻名的碧白色美玉和氏璧,就不得不说其他几块奇石了,虽然鲜少有人知道,但是它们的传奇故事甚至可以与之齐名。
原是卞和在砍柴回家的路上,见一人步履蹒跚,颤颤巍巍,正从与自己相对的方向缓缓走过来,走近一看竟然是一位跛足老道,卞和见他走得辛苦,就从自己砍的柴火中随手挑了一根还算平直趁手的木棍,给了那老道用做扶老之杖。那老人接过拐杖连连称谢,席地而坐和卞和寒暄了许久,分离之时又对他说方才自己听见凤凰鸣叫,随即看见东边的群山之中有几道奇异的光芒闪现,定是珍宝现世,让他去那边转一转,说不定会有天地自然的馈赠。但是老人又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嘱咐他定要审慎衡之,切勿贪念作祟,越己之力,否则必有灾殃。卞和听了他的话便去了,穿过一条溪谷果然看见一座山洞,一片石头摊倒堆积在河岸边。
卞和走近一看,就见河岸旁边有几块石头光彩非凡,这几块石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其中有一赭黄一蓝白的两块石头稍大些,另有一青紫长条石块稍小些,但是透过那些石块裂开的石皮显现出了耀眼的光芒,引得一群鲜艳活跃的鲤鱼向这个方向聚集而来簇拥翻滚着,这也许就是那老道说的奇异的光芒的来源了。还来不及惊叹,但是下一秒,他的眼神不由自主被旁边那块石衣覆盖的石头吸引了,就像宿命的指引一般,不知为何,透过那再普通不过的外表,他觉得这块石头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的平凡,几乎只是一瞬间,他就笃定那不是一块瓦砾都不如的石头,它一定是遗落在这里等待自己来发现的宝玉,是天工造物的稀世宝藏。他也不管背上的柴了,扯出布条便把这石头包了起来,就在他想要把旁边那几块一眼看上去就定是价值不菲的宝玉也一起装起来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那老道的话。想来想去,思虑再三,他觉得这几块玉色状珍稀而奇异,定不是凡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心不足,他也就不招惹它们了。至于那块璞玉,卞和将它带回了家,和家人一五一十地讲述了经过,后面整整三天茶饭不思,直到他最终决定要亲手把它捧到世人面前,让这稀世珍宝不被埋没。但是贪心可制,嗔念难除,正是那近乎执迷的嗔念,让他把这块璞玉奉于君前当作此生最深的夙愿,卞和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三次向王进献了那块璞玉才成功,最终也得偿所愿将自己的名字与这块璧玉永远联结在一起。
而当时就在卞和拾起璞玉走了之后,那老道人随后又回到了这里,看着地上泛着光芒的玉石深深地叹了口气,便将那三块异彩的玉捡了起来。再后来另外三块奇石则被那道人赠与了他人,至于是谁,因何缘由,也便无人可知了。只知道它们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光景,一个匠人受人之托将它们打造成了三件绝美无比的玉器。楚人自认为祝融后代,首定于丹阳,对太阳神、火神近乎虔诚的膜拜和归属,因此崇凤崇鸟,而踞江汉,拥河湖,崇日月,祭天地,对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这些自然现象和景观也有着有很深的情结。那匠人见这几块玉完美无瑕,色质天成,于是便无比契合地将那赭黄和蓝白的两块璞玉做成一双玉珏,一块上面刻画太阳纹和一只振翅而飞的金乌,一块上面刻画一轮皓月和点点桂花飘落之上的清冷月宫,又将那块稍小的青紫色璞玉刻成了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五纬排列的样子。这三件玉器做成之后,那匠人就再也没有制作过任何其他的玉器了。再后来有人又将此三块美玉献于楚王,意味五星七曜,天人相合,经天纬地,千秋一统。
历史进程总是如此相似,不知何时起它们也被赋予了执掌山河、安邦兴国的寓意,寓意虽然是极好的,但是最终不过十余年,楚便被秦吞并了。于是后来这同出一源的几块玉,在几百年后却又在秦人的手里团聚了。只不过政权兴替,朝代更迭,秦时明月汉时关终也是流光空照兀自伫立,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那些宝玉最终也是四散流落了。它们曾进过天潢贵胄的深宫大院,藏于钟鸣鼎食之家的卧睡之榻,最终也没有逃过毁于动荡的命运,有的被大火焚毁消解于世,有的被砸得破碎流落市井,有的几经流转重被发现得以补了又补,有的便也就在无尽的动荡和混乱中不知所踪了。
这便是那几块被时人或者后人分别命名为“和氏璧”“五纬照悬”“金乌凌日”“蟾宫皓月”的绝世美玉的结局。和氏璧下落不明,五纬照悬焚毁殆尽,金乌凌日和蟾宫皓月被砸得破碎。不管名字贴切与否,它们便承载着那样的命运或者故事出现或者存在于千百年后的人世间,虽然并不一定为世人所知。
这之中,“金乌凌日”和“蟾宫皓月”这对玉珏虽然破碎,但是残片得以保存,后经一名县官之手辗转到了一位高人手里,但是他并没有将双珏保存相对完整的部分据为己有,只取了双珏的几个残片,分别打磨雕刻做成两组玉件。在时移世易的变迁中,那两块残缺的玉珏,有的被人当作传家之宝珍藏高阁但最终又不得不被三番五次的交易转手,有的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依仗行政机器的力量得以几次修修补补,但最终在那也许并不熟悉的世纪里重新聚首,躺在玻璃柜中继续静静守望这个古老国度上的斗转星移。
而用双珏残片分别打造而成的两组玉件,它们的魔力没能在那个时代随着高人的赠与分别成全两个约定,但是却将在几百年后为几个少年人各自带来了一段奇妙的旅程。这其中一组玉件由“蟾宫皓月”残片制成,有上弦月、下弦月还有望月形状的三件月相玉组成的,名字便唤作“入梦来”。
周晓的手腕上并不一直戴着那弦月手链,夏清晏只是无意中看到妹妹房间里那道白光,方悠惊慌中打开的抽屉里没有趁手的工具只有一个笔记本和夹在纸页里的那块圆形的玉石。但是却机缘巧合之下,在那个朔月之夜,显现了它们不为人所知的真正神通,带几人开启了一次独特的成长之旅,然后永远地变成了两块沉默的圆形白色玉石,遥遥合着天上的皎月,成为有形的思念。只是谁也不会知道,这也许是冥冥之中就该有的样子,这组玉件“入梦来”最初就是那位高人赠与了方悠的先祖的,她将望月玉留给了自己,将两块弦月玉送给了她遥遥而期的爱人,希望能如那个高人所言一般,让有情人“入梦来”,即使是一次,能确认彼此的处境和心意就好了。
只不过天涯路远,世事难料,后来那组玉件也并没有在那个时候用得上,也不知是双方的自愿为之还是迫不得已。后来一块弦月玉流散到了夏家祖先手里,再后来随着方悠以及被卷入的周晓最终结束了这场虚幻的旅行,梦尽,两块弦月玉也重新回到了它选定的人手里。月无常相,除了那两块白色玉制的望月石。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初心易得始终难成,而现在不论是“蟾宫皓月”亦或是“入梦来”都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使命了,最后的结局也算得上有始有终。
玉渡时岁,人已结缘,两相圆满,不可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