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入蜀(1 / 3)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世人对蜀地最初认知。
姬长卿从秦凤路进入蜀中,只有令人胆战心惊的栈道,这让姬长卿不得不怀念后世发达的高速公路。
栈道上最多的就是蜀商,从栈道虽然风险高,但对于蜀商来说,这都不算什么。
从蜀中贩蜀锦、盐茶到秦凤路,能获四倍之利,按照经济效益来说,只要能获三倍之利,商人就可以活跃在市场。
更何况蜀商在大宋,可是极为活跃的群体。
姬长卿没有在秦凤路定居,这是因为关中地区自汉唐大规模开发后,生态正在逐渐恶化,关中的耕地甚至无法养活质朴而热烈的秦人。
蜀中经济发达,姬长卿想要活得自在,蜀中绝对是一块宝地,最重要的是。
秦凤路再过几年,就会爆发著名的西夏反叛,介时免不了要征发徭役,无官无爵,没有功名在身的白丁会被官府强征为民夫。
姬长卿并不认为自己能在残酷的战场上建立功业,再者大宋歧视武官,武将在大宋被称为“贼配军”,可见武人的地位低下。
读书人是大宋最自由的群体,他们田连阡陌,宅院广设,就连一个大宋最低级的县官每月都有十二千贯,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均由政府埋单,数量也相当可观。
姬长卿是归化人,他不参加科技,也不想当大宋官。
毕竟一群鄙视保家卫国,为他们厮杀,血洒疆场的将士的“士大夫”,不过是一群卑鄙者,胆小的懦夫。
文官害怕武官掌权,于是以“重文轻武”教育宋朝的君主,告诉他们五代十国是如何如何残酷。
实则乱世之中,无论是文官武官,都要承担责任。
姬长卿不屑于与宋朝“士大夫”同流合污,更不想与大宋的有牵扯。
宋,是送!
他们不在乎华夏民族,也不在乎百姓。
从赵家的历史来看,明明能打过,却为了和平,要“议和”,一边想过好日子,一边却吃不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