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天圣五年(2 / 2)
在北宋人力不值钱,但种子、耕牛却比人命还贵,听刘老三说,在先帝时期,那几年日子不顺,时常遇上干旱粮食绝收,附近饿死了好些人,他们也饿了好几个,甚至有几家成了绝户。
石桥庄的人也饿,但他们靠着挖草根、吃野菜度日,省着粮食过日子,总算是撑过到来年春天,他们向前东家借了种子,把地里都种上,可附近好几个庄子的人,到了半夜来偷,把种子挖出来当粮食,为保护来年的收成,他们与这些偷种子的人干了好几架,甚至打死了人,后来官府的人也来了,糊里糊涂的判了案,便不了了之。
刘老三至今还记得,他跟老一辈的人,在地里又守了将近十多天,等种子发芽,长成秧苗后,这才好些。
听到这些,姬长卿这对北宋时期的农民生存状况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基本上一个普通的农夫有三亩田就能养活自己,可一旦遇上灾年,或者官府横征暴敛,服徭役的时间长达半年,一个三口之家就得破产,或者被饿死。
底子厚一些,或者田地多一些的农民或许不会破产,但碍于明年的种子、粮食,他只能选择借贷,而借得自然是高利贷。
借一斤种子,到手七两,来年经过利滚利,归还二三百斤粮食,还不起就收地、收房子,买身为奴。
刘老三祖父那一辈,本来家中有五亩地,可惜遇上战争,祖父和村子的大部分人被征了徭役,死在了外地,最后他年幼的父亲为了养活一家,自己在十岁的年纪扛起了锄头,开始养活全家人。
后来官府又征了好几次税,实在是交不了,向前东家借了粮食,补齐了税,这才不至于被官府抓去关站笼。
还不起借的粮食,刘父只能买地,至今到了前几年,那前东主也遇上事情,急需银子打点关系,好在姬长卿这个善心的东主买下这些地。
姬长卿闻言,在脑海中不断浮现了这祖辈三代人艰辛,久久无言。
回到希望书院,陈谨负责研磨,姬长卿提笔写道:“天圣五年,立春之时,春耕及至,余亲至石桥庄,盖因余使其蓄养家禽四载,得雉枚数百,分十与之以作报酬,孵化生之,民始富,存千钱,赎买祖田,余允之。
后与老农闲谈,闻其百年家变,心有所感,遂记之……”
姬长卿高中时期,就对研究历史很感兴趣,要不是汉语言文学比历史专业更好就业,他一定选择历史专业。
不过到了大学期间,他选修的课程,大多都以历史、文学、哲学一类。
出于对历史的热爱,他自然后世往往在研究史料的时候,最缺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姬长卿自搬到桃园开始,一直都在记录的生活日常,涵盖了他对于北宋的理解、风土人情、习俗。
譬如:“天圣四年,夏七月,于清源观明思道人处,遇苏洵,苏洵者,字明允,年十七,眉山人也!
苏明允,貌正端平,姿容自然,为人洒脱,不羁常人,酷爱效仿李杜,以遍游天下为志。
初闻苏明允,引为平生知己……临别曰:‘与君交,幸也,与君别,恨也!唯叹有山隔水阻,不能长谈,效仿古人同塌抵足也!
余曰:‘明允虽嬉戏人生,寄情山水,然天姿卓异,天下少有,一旦他朝发奋治学,必闻名遐迩,诗文争传!”
清源真观遇苏洵,便知传名定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