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是亲不是亲(2 / 3)
周光道:“那就是了,黄老大人的爹走得早,中间许多事情的传承就断了代,遗失一些也是有可能的。
据此推断,黄大人的爷爷是此书作者的可能最大,而黄大人的爷爷的年纪可能比斌国公的太爷爷小上几岁,被斌国公的太爷爷施恩的也极有可能是他。
而当时或许是觉得黄老太爷年纪还小,说了他也未必记得住,黄老太爷的爹才会将此事记在书上,却不料黄老太爷没看见这书,书反被黄大人丢在了柴房,尘封了五六十年。”
听了老半天,但一直很沉默的皇帝这时终于也开口了:“若是黄老大人的爹此时还活着,按照黄老大人八十多快九十岁的年龄来推断,黄老大人的爹约莫是一百零几岁到一百二十岁之间,恰好比斌国公的太爷爷年龄略小,叫其世兄很恰当。
至于斌国公的太爷爷究竟对黄家有什么恩,书上记载看不清就看不清吧,可以肯定的是,必然是什么大恩情就是了,搞不好还是救命之恩,不然不至于让黄爱卿的爷爷在临终前特意将其写在书上。
如此,一切都对得上,严丝合缝。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这本书是否有可能仿造作假?毕竟用现有的结果推敲过去的未经证实的经历还是不难的。”
曾担任过工部尚书的万三重出列抱拳道:“回皇上的话,此书绝不可能造假。”
“何以见得?”
“因为这书和书上的字确确实实是一副在柴火堆下埋了几十年的样子。
而且其纸质、墨迹无不是前元时的工艺,就算有人在近期造了这本书,然后让时光倒流,使其陈旧腐朽,也绝不会是这种效果。
毕竟故事可以编写,但时隔六七十年的造纸和制墨技艺却不能替代
时至今日,当年的许多工艺和工具失传了,许多又改良了,根本无从模仿。”
周光接话道:“此书除了语焉不详的这篇有关斌国公的太爷爷的身世记载外,还有许多其它记载。
而臣曾经遍查过应天许多地方的过去的人文风物,许多查询结果都在这本书上得到了佐证,这本书上的许多记载甚至比过去的县志都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