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好奇猫之艺术观(2 / 3)
拿诗词举例,内容结构有五言七言和分段,唐诗有格律,宋词有词牌。但这些固定结构并不是教条,诗人词人往往会突破禁忌,起到调整节奏的效果。例如李白的《蜀道难》,开首就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完全没有遵从格律,连字数都不管,开门见山。还有《将进酒》,开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也一样开首不遵守字数,给你一个很大的冲击。还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诗的末尾大喊一声。再有陆游的《黄金错刀行》:“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也是在诗尾不管不顾地大喝一声。有很多很多的例子,这些完全不会破坏诗词的结构,而是很好地调节了诗的节奏,加强了感染性。苏东坡的诗词,也是常有人批评他不按格律的。
拿小说举例,《红楼梦》就不说了,金圣叹评说“草灰蛇线”,结构安排精细入微。《西游记》,为什么最好的是大闹天宫部分?其实虽然我那时年幼,也是读到后来读不下去的,一直一种节奏,而大闹天宫则不相同,故事情节是一回事,其实节奏控制也是要比后面部分好很多。如果你读小说多的,就会知道,一部小说不管长或短,好的小说让你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了还要问一句:这就完了?这就是作者节奏的把控能力。
不过现在小说有了新的变化,就是网络小说,我个人认为,一天一万字的写作速度,是肯定写不出什么好作品来的,结构无法把握,节奏也无法把握。只能说把情节想清楚就算过关了,尤其在字词的运用上,简直惨不忍睹,比的是讲故事能力,而不是文学能力。当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要求,由于手机伤眼的缘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听故事。用眼睛读故事和用耳朵听故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体验。用眼睛读的好故事,可能用耳朵听就一塌糊涂,反之亦然。我想原因是视觉输入的信息量与耳朵完全不同。所以怎样的故事布局和节奏,能适合两者的体验,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拿流行音乐来举例,大陆的流行歌曲大抵从学习港台流行歌曲开始,而港台流行歌曲基本翻唱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歌曲,所以我们一直看到是这样的结构:先是节奏稍弱的一段,然后是节奏强的一段,然后再反复。其实日本流行歌曲的作曲在9年代已经发生变化,在结构上变得更加复杂,有时三段,有时四段,有时是原来的第一段中分两小段,有时是在结束时再加一小段。对于流行歌曲来说,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配器和制作,这也是结构的一种补充,调整节奏和感染力。
拿古典音乐来说,交响乐都会分为几个乐章,分别表达不同的情绪,这个不用多说了,每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轻易分辨有几个乐章,每个乐章的主题音乐是什么,分别表达怎样的情绪。
拿绘画来说,古典绘画最重要的就是布局,中国古典绘画尤其讲布局,还讲留白,还讲书法和印鉴的位置,以达到一个整体美。西方古典绘画也讲布局,讲黄金分割,尤其是,西方绘画更讲究透视和明暗对比。到了照相机冲击写实画派之后,写实画派则转向动态的表达,在静态的绘画中体现出动态节奏来。而印象派则走向色彩对情绪的调动,抽象派则走向线条色块对情绪的调动,在纷杂中寻找节奏。
拿建筑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讲究布局,尤其以苏州园林为代表,讲究一步一景,在回廊的布局上扩展空间,在回廊的开窗上,和草木配合,使得每个窗都是一幅画。而西方古典建筑,基本还是遵循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形制,教堂俯瞰遵循十字架的结构,在建筑的装饰上却是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自由。至于现代建筑,我没有很好的考虑过,就不赘言了。
回到紫砂壶上,我完全看不到对壶型的一些微调,能对情绪和节奏起到任何作用,即使有一点点,也因为没有立意,完全不知道为了什么目的而做这些调整。
最后谈技艺,这个是基础,你的立意,你的结构节奏,最后都通过技艺来实现,从艺术创作上来说,技艺是最末的。但是,糟糕的技艺,绝对足以破坏你的创作。就紫砂壶的艺术创作来说,其实就是所谓的工。这个在我先前的博文中已经讨论过了。
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客气地说,现在的绝大多数紫砂壶制作,谈不上艺术。
以上是我的艺术观,我不是搞艺术的,说得也非常笼统。但每个人都有欣赏艺术和思考艺术的权力,所以我说我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更专业的人来发表观点。
那么对于紫砂的现状,有些不太靠谱的建议和预测:
1机车壶只会越来越好,就工这方面而言,会比手工做得更好。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广大壶友会发现,在不久的未来,会买到低于1元的紫砂壶,其做工的规整度是顶级的,碾压手工壶。如果不受本山原矿泥料的价格限制,比如使用外山原料,价格会低至5元以下。
2机车壶的主要成本在于人工组装部分,我不是搞机械的,无法估计这个部分的自动化难度和开发成本。但还是知道,技术上自动组装没有问题,关键还是机车成本,而机车成本,依赖于市场规模。从长远看,这部分一定会自动化,那时机车壶制作成本会下降到2元以下。
3在机车壶的冲击下,传统手工业将受到非常大的打击,做半手工光素器的将完全没有空间,全手工光素器,也只有“手工艺”这一个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