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真宗治国(下)(1 / 6)
宋真宗开始执政时,宋朝建国已经将近四十年了,朝廷的各项制度还是比较完备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来的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真宗主要完善了三种制度:官员举荐制度、官员俸禄制度、财政货币制度。
大中祥符三年(11年四月,宋真宗下诏:一、翰林学士以上级别的官员,每年必须举荐“选人”(文官、武官各一名;二、三司使、地方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通判等,每年必须举荐属下官员三名;三、奉命出使的官员,回到京城后必须报告出使地官员的优劣;四、被举荐的官员犯罪的,举荐者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从景德三年到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逐步提高了各级官员的俸禄,并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官员的奉钱一律支给现钱,不再发放实物;明确规定了宦官的俸禄标准;颁布了《百官俸禄定额》。
在货币方面,宋真宗也颇有建树。景德二年(15年,在益州(成都知州张咏的建议下,发行了“景德大铁钱”,消除了四川地区货币混乱的现象。两年后,应宋真宗的要求,三司使丁谓主持编写了《会计录》(景德版。该书包括了大宋的各项收入及支出的详细数字,还有相关官员的详尽分析,全面反映了整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大中祥符九年(116年,三司使林特主持编写了第二版的《会计录》。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宋朝的财政制度更加完善。
《会计录》的作者丁谓,虽然和林特、王钦若、陈彭年、刘承珪等人在当时被合称为“五鬼”,但他还是很有才华的。
据说,年轻时丁谓和孙何是好朋友,二人曾一起拜谒当时的文坛领袖王禹偁。孙何献上了一首七言诗,而丁谓献上了自己的一首新词《凤栖梧/蝶恋花》:十二层楼春色早,三殿笙歌,九陌风光好。堤柳岸花连复道,玉梯相对开蓬岛。莺啭乔林鱼在藻,太液微波,绿斗王孙草。南阙万人瞻羽葆,後天祝圣天难老。
时任长洲县令的王禹偁看了他们的文章后,大加赞赏,拍案叹道:“自韩愈、柳宗元之后,三百年始有此作”。感叹完,赋诗一首赠与二人:三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
据《东轩笔录》记载:三司案牍复杂繁多,一般官吏难以胜任。而丁谓一看案情,一言判决,众人都释然而悟;听凭满座宾客各自陈述,他从容应接,随口解答,条分缕析,统摄满座,竟然无人能超出其意。由此看来,丁谓不仅文采出众,处理政事的能力也是卓尔不群的。
元代脱脱主编的《宋史》在为丁谓作传时,竟然洋洋洒洒地写了二千多字。对丁谓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仔细读读。
在外交方面,宋真宗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对西夏的安抚上。宋真宗执政之初,既要面临辽国的不断入侵,也要面对西夏的时常骚扰。要想弄清楚北宋和西夏的恩恩怨怨及是是非非,我们就不得不从西夏的建立说起。
西夏是由党项民族创建的少数民族政权,它肇始于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党项民族有三大部落:拓跋部、平夏部、东山部,它们的共同首领是拓跋思恭。在黄巢起义爆发后,拓跋思恭积极地帮助唐朝政府镇压起义,因为平叛有功,他被唐朝皇帝加封为夏州节度使、夏国公,赐国姓“李”,统辖夏州、银州、绥州、宥州等四个州郡。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政权更迭频繁,皇帝像走马灯似的变换。西夏政权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外交政策,得以在夹缝中继续发展壮大。
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争。此时的党项首领李彝殷看到北宋兵强马壮、实力雄厚,害怕自己的割据政权会成为被消灭的对象,就立即遣使上表,表示臣服,并进献良马和牛羊。在表书中,李彝殷恭敬的表示,自己名字中的“殷”字犯了宋太祖父亲赵弘殷的名讳,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彝兴。
宋太祖此时正忙于征讨南方的割据政权,根本无暇顾及西夏这头西北狼,又看到西夏这么恭敬懂事儿,就顺坡下驴地表示,只要你西夏能够臣服,你就可以继续世袭王位,维持现在的统治。所以,在宋太祖统治时期,北宋和西夏的关系可谓非常融洽,相当甜蜜。李彝殷死后,李克叡继位,又过了四年,宋太祖也驾崩了,宋太宗登基成了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克叡也死了,李继筠成了西夏的最高统治者。
不幸的是,李继筠刚刚当了两年的西夏王,也去世了,他的弟弟李继捧趁势掌握了西夏的大权。李继捧嗣位后,西夏李氏宗族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内讧的原因无非有三点:其一,李继捧的诸父昆弟们心中不忿,他们认为李继捧不该继位,继位的应该是李继筠的幼子;其次,李继捧的诸父昆弟们认为李继捧的能力不强,难以统治西夏政权;最后,最根本的但又说不出口的原因是,李继捧的诸父昆弟们也对西夏的最高权位有着觊觎之心。
心动不如行动,宗族内部的内讧马上升级成了兵变。李继捧的叔叔李克远,当时担任银州刺史,立马拉上自己的弟弟李克顺起兵攻打夏州。李继捧毫不留情,率兵镇压,杀死了自己的两位叔叔,消灭了叛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继捧的另一位叔叔,绥州刺史李克文一看,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他偷偷地向大宋朝廷上了一份密奏,在奏文中他向宋太宗汇报了夏州李氏宗族内讧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请宋太宗下诏让李继捧入朝觐见。
宋太宗看着李克文的密奏,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立即同意了李克文的请求,命令李继捧立即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