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冀州进行时(五)(2 / 5)
直到王弋听到这个名字之后才幡然醒悟,自己可能漏了好多潜在的人才。
历史上给曹操提出屯田制的是韩浩,他也负责民屯事宜,另一个种田达人枣祉负责的是军屯,而总揽屯田事宜的就是这个国渊。
这个人并没有出现在三国演义中,但陈寿却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国渊确实相当厉害,问明了缘由之后,向王弋提议既然想要将建筑知识进行汇总编撰,不如将农科等一些东西都编撰出来。
一方面让后人有个参考,也算是遗泽后世。
另一方面技术汇总这件事很容易获得一些情报,手工业同行们有着自己独有的传递信息方式和黑话套路,王弋能从这些人口中得知其他势力内特产的生产方式,继而更进一步盘活经济。
王弋对此颇为震惊,当着郑玄的面问起了国渊对幽冀农业发展的看法。
国渊也不含糊,当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主公,您在幽冀实行的农税可谓惠泽百姓、功利天下,可这里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不知主公您是否察觉。”
“哦?”王弋有些好奇,就连荀彧都说好的赋税制度有什么问题,于是便问道:“但说无妨。”
国渊行了一礼,十分自信的说:“主公,您在幽冀的赋税确实很低,可您不可能只统治幽冀。若再下一州,还要实行这种赋税吗?要知道幽冀富庶天下皆知,其他地方可不如幽冀这般,您即便实行这种赋税也收不到什么,到时必须依靠幽冀的财力去救济其他州郡。人们都是喜得患失的,长此以往幽冀百姓定会和其他的百姓发生冲突。到时……”
国渊没有说完,王弋却懂了。到时候就出现地域歧视了呗!
而且这种歧视不仅会在百姓中蔓延,在文人阶层同样会蔓延开来,那个才是大麻烦。
现在同一地域的文士已经非常抱团了,再以出现歧视问题就更大了。
王弋的神色有些凝重,问道:“子尼可有良策?”
“良策不敢,确实有些想法。”国渊缓缓说道:“迁徙、置换。将其他州郡的百姓迁到幽冀来,将幽冀的百姓迁到其他地方去。幽冀百姓用旧田置换更多的新田,再辅以惠民之策便可无忧。”
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能快速开垦出大量的田亩以及有效控制官场上的地域情节,而且还能抑制世家发展。
可对于百姓来说,这个点子糟糕透顶。没人愿意用熟田去置换生田,更别提故土难离和迁移途中的死伤问题了。
这点乐进最有发言权,他从老家带回来的那一大票人中,死在路上的就接近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