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个人崇拜(1 / 2)
太阳底下无新事,凡是会社企业,都会有各种人事争端。
柴志玲也算倒霉,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跟组导演,在台岛剧组的地位也就相当于是一个导演助理。结果恰好碰到导演和制片人激烈地争吵,导演一气之下,直接踢开导演椅,放下剧组一班人离开了。
制片人气得够呛,但是也无可奈何,结果这时,有了七八年工作经验的柴志玲鼓起勇气,走到了监视器前……
就这样,柴志玲向那名制片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因此受到提拔,但是却彻底得罪了那位导演和他背后的山头。
扶持柴志玲的那名制片人也快到了退休的年纪,如果他离开中视后,自己还没有做出来什么亮眼的节目,不用说,往后的日子想必很难过,也就抱着这样的想法,她来到了曰本。
只要能拿到藤原圭的剧本,她就能得到公司的预算批款,但是也为数不多。这么有限的预算,要想拍出高收视的电视剧……恐怕真的只能依赖那位放送界传奇编剧的剧本了。
在藤原圭同意了与中视的合作后,冈田珠理带柴志玲参观了水波制作——其实也没什么好参观的,甚至规模还没柴志玲所在的台岛中视那家公司大。但是一番参观后,柴志玲却明晰地看出了这家公司的潜力。
首先是风气端正——一家公司的风气按理来说,不在这家公司切实工作过,是很难体会的,但也并非完全感受不到。
就比如说贴在公司的标语,就能体现出公司的价值观。公司的标语只有一条横幅,有些简陋地挂在前台大厅,甚至没做镶嵌在墙上的金属大字。标语内容也很简单朴实:作品是一家制作公司良性发展的基础。
以及:收视率、票房就是一切!
虽然看上去有些市侩,倒是也诚恳。
而且同为影视行业从业者,柴志玲看着这些标语,没有任何不适,只觉得这家公司是家信奉实用主义的公司,反正比在公司挂满董事长名人名言要顺眼多了。
很多企业的内部环境都是如此,创始人大搞个人崇拜,恨不得整间公司都贴满他说过的那些狗屁不通的名言。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竖立创始人的绝对权威,形成一种对最高领导惟命是从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满足某些人的个人虚荣心。
台岛就有不少这样的公司,但事实上,曰本在这方面风气更盛。在80年代,经济泡沫还未破灭的时候,当时曰本的一家风头极劲的高利贷企业就大搞个人崇拜,甚至董事长本人将全公司的员工都收为义子义女,要求所有员工对他以“父亲”进行称呼。企业员工每天都要诵经般背诵董事长的名言,并且时不时地上台演讲,进入这家公司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好转和改变,说些“董事长的恩情我们永远还不完”之类的话。
根据柴志玲的个人经验,这种企业往往短寿……因为非常依赖于创始人本人的个人能力和决策,一旦创始人能力不足,或者决策失误,公司内部几乎没有可以牵制他的力量,往往就会走向毁灭。
其实藤原圭是很有资格在企业内搞这种崇拜的,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他在买下水波制作前就已经战绩斐然了,很多放送界人士对他都有种天然的崇拜,他甚至都无需再刻意地去吹嘘什么。
但是柴志玲发现,公司内关于藤原圭本人的痕迹并不多,这也让她察觉了藤原圭的野心——他是真心想将水波制作变成国内一流的制作公司的,而不是只想着变成他自己的个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