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烧陶制瓷(1)(3 / 4)
过去,若欲舀一瓢水,遍地都物色不到合适的工具,只能搓手顿足,乃至心乱如麻。
现在,只须“依葫画瓢”,照着葫芦捏个泥瓢,轻轻放入火中灼烧。
装菜用盘,盛饭有碗。
喝水用杯,舀水有瓢。
小器皿一应俱全,大器皿跃然纸上。
喝茶用杯,装茶却要用壶。
舀水用瓢,蓄水却要用缸。
心灵手巧的工匠立马就捏造出了泥壶、泥缸……并照本宣科地放入火中灼烧。
可惜事与愿违,尽管工匠采土、和泥、捏造、焙烧,一个步骤都不松懈,成品却始终不尽人意。
焙出来的茶壶软硬不一,烧出来的水缸良莠不齐。
追本溯源,竟是温度“兴风作浪”使然。
上古先民皆是采用露天篝火灼烧陶器,但露天篝火的温度通常比较和缓。
一般只有6度到8度左右,且火焰极不均匀。
火旺处可达8度不止,火柔处却只有6度不到。
可陶胚至少需要8度到1度的烈火,尽情灼烧才能“成器”。
所以,像杯、碗这样的小器皿,尚可放至火旺处灼烧锻造。
像壶、缸这样的大器皿,倘若置于火中,势必受热不均,难于成形。
火旺处坚硬致密,火柔处半生不熟。
上古先民像极了爱迪生发明灯泡时的模样,经过成千上万次试验,终于找到了窍门——烧陶需要高温。
于是,“窑”便应运而生。
最初的窑十分简陋,谓之“薄壳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