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文字的起源(1)(1 / 5)
黎民百姓安家落户,内忧外患接连不断,政府和军队横空出世。
安内,政府调解矛盾纠纷。
攘外,军队防御敌人侵袭。
久而久之,政府愈益事无巨细,军队愈发声势浩大,官吏数量越来越多,士兵规模越来越大。
那么,漫山遍野的官吏和士兵该由谁来禄养呢?
官吏是百姓的“父母官”,士兵是人民的“守护神”。
他们自然得由黎民百姓亲自禄养。
于是,税收制度从天而降。
每年金秋丰收,政府都要委派税务员挨家挨户,上门征收粮食。
起初,税务员头脑清晰,记忆牢靠。
张三上缴小麦一袋,李四上缴棉花两袋,王五上缴水稻一袋,赵六上缴番薯两袋……
刚开始征收时,每家每户上缴什么粮食,上缴了多少袋,税务员都能记得清清楚楚。
一旦超过十家,税务员的记忆就开始变得模模糊糊。
不仅颠三倒四,而且张冠李戴。
当记忆过载,税务员一筹莫展。
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尝试采用“结绳记事”代替大脑。
收小麦打小结,收棉花打大结。
收一袋打一个结,收两袋打两个结。
收十袋在结上绑根鸡毛,收百袋在结上绑根羊毛。
古书《易九家言》如是记载:“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绳之多少,随物众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