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大气的应昭(2 / 4)
再不济出演一波对手戏也不错。
“少年老成。”太监点了一下头说,“那这就是你的跟班?”
“休明兄行伍出身,久历西南诸军事,此来是自荐的。”
“不管是不是自荐,都无所谓了。陛下要见你俩,虽然新朝雅政跪拜区分,但你们该尽礼,就不能省下。”
说完,就带着他俩走了。
行在。
应昭批阅奏折。
曾寿送上来新版的刊刻说:“陛下,《大汤正音》、《中华字典》已经完成了初版刻印,这是初稿,是否发行?”
《大汤正音》,就是官话。
中国的汉语发音大概可以化为三个古音,分别是周秦汉三代的上古音,之后融入了五胡语言等形成的唐宋中古音,最后就是明清时代的近古音。
当然以上除了清代之外,大体上的语音都是遵循一条准则,那就是“雅言”作为标准语。
民间的老师教授时,都会教你用雅言读书,也就是“读书音”的由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地域那么的多,方言那么的多,上层官员之间大多都是可以交流的原因。
然而雅言的发音……应昭听得直挠头。
于是在东宫的时候,就启动了《切韵》书的编撰,最终遭到了世家的反对进而无疾而终。
于是一怒之下,应昭直接将拉丁字母拉出,启动了《拼音》的编撰。
入蜀之后他也没闲着,而是让翰林院的文人招来戏子,拿捏各个地方唱腔在《拼音》的基础上编撰了《大汤正音》。
这是以河洛话为核心,利用拉丁字母进行拼读,再让戏子按照各地方的腔调进行优化。
最终确定,声母16个,韵母75个,声调8个。
这一个体量,比普通话还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