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张居正的剿倭计划(3 / 3)
道德上名声狼藉、政治上大搞迫害、地方上又叛乱频起,张居正迫切地需要一些显而易见的、能拿得出手的成就来压下反对者的攻讦。
于是张居正盯上了沿海倭患,这个沿海居民有切身之痛、处理起来又不会有太大风险的难题。
倭寇悍勇敢战不算什么,沿海倭患真正的难点在于:这是一项浩繁庞杂的大工程。
剿倭不是防守战、而是歼灭战,它需要明军主动出击,挨个拔掉倭寇们在沿海岛屿上的藏身处;
再辅以动员地方民勇与水师相互配合,完善海防与民间自卫组织,甚至还需要直接与支持倭寇的日本大名谈判。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动用海量资源历时数年才能完成的大任务,这恰巧就是大明特色体制最讨厌的。
大明是标准的小政府,每个文官和武将的权力都相当有限,上下级关系和职责划分也被有意地模糊,不同部门之间更常见的不是合作,而是互相掣肘和监视。
这种体制的好处是难以出现大权独揽的权臣,但坏处就是大多数官员的手脚都会被捆住,即便想努力做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要处理兵变、大型叛乱这种紧急的突发事件,那常用的方法是临时增设一个大权总揽的总督,这次也不例外。
按照张居正的构想,这位新任的总督会拥有调遣山东、南直隶、江浙、福建等等地区军队的权力,与此同时,山东、福建等地的水师也会听他调遣,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剿除沿海倭患!
朝廷不可能不对这种级别的封疆大吏加以节制,而且南方现存的卫所军也过于弱了,因此内阁把目光投向了京营。
多亏了嘉靖时期的俺答汗入寇,即便是自私怠惰如嘉靖,也不可能忍受被蒙古人打到京城底下这种耻辱。
忍无可忍的嘉靖皇帝终于下定决心整顿京营,十二团营、东西两官厅自此被整编入三大营体系,混乱老朽的指挥体系终于得到改善,勋贵们对军队的影响力也进一步被削弱。
毕竟兵部的官吏再过分也有个底线,而身为军事贵族的勋贵们底线就相当之低,吃空饷、驱使士兵去当苦力、逼士兵妻女出去卖身都是常规操作;
再加上后来的内阁首辅徐阶、高拱、张居正都对京营格外上心,这一时期的京营还是有些战斗力的,起码比南方的乞丐卫所军要强。
从京营调一批部队和军官填充总督府,既能协助总督大人练兵、剿倭,又能防止这种级别的封疆大吏生出些不好的心思,可谓两全其美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