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滤镜(1 / 3)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成就了历史名场面,也留下了众多疑点。
比如说,如果孙权不背刺,关羽能否打败曹仁、徐晃,进军中原?
如果孟达、刘封及时增援,关羽能不能成功?
再比如,关羽之死到底是他个人的责任,还是诸葛亮甚至刘备借刀杀人?
听了司马懿的解释,曹芳解开了不少谜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威震华夏的含金量。
关羽的本传中明确记载了“羽威震华夏”,司马懿也不反对这一点,只是他认识中的华夏和穿越者认识中的华夏有些不同。
简单来说,司马懿认识中的华夏就是中原,而不是指曹芳以为的整个中国。
包括中国这个词也是如此,只是指中原,并不包括吴蜀。
所以,“羽威震华夏”是事实,但不是后世以为的那个事实。
当然,这只是皮毛,曹芳收获最大的还是关于那场大战的来龙去脉,以及历史没有明确说明的形势。了解了这些背景,才知道水淹七师、败走麦城都不过是插曲,并不是关键。
历史的滤镜很重,去除了滤镜之后的历史很枯燥,很乏味,远不如演义有趣。
相比之下,一个事实更让他在意。
这个时代的军队特别容易崩溃,很多失败的战斗并不是败于损失过大,而是士气崩溃。
以关羽的善待士卒,在将士的家属被俘的情况下都无法阻止大军崩溃,更别说其他人了。
借此机会,司马懿还为自己叫了个屈。
曹休败于石亭,并不是因为他纵敌,而是因为曹休的部下夜惊。若非如此,就算陆逊亲至,曹休同样有一战之力。
须知在此之前,魏军对吴军保持着步战全胜的战绩。
曹芳对此不置可否。
不管司马懿怎么狡辩,陆逊从他的战区跑到扬州去,就是他纵敌。就算曹休最后击败了陆逊,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说到深夜,曹芳带着司马懿已经写好的部分自传,兴尽而返。
司马昭送走曹芳,回到堂上,先将疲惫不堪的司马懿扶到西室躺下,然后跪在榻前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