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老臣进计(2 / 3)
顾雍的孙子顾谭被流放,陆逊被羞辱致死。
这时候,他能依靠的只有淮泗人。可是淮泗人才凋零,能用的屈指可数,诸葛恪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在去世之前,依仗他多年的积威,帮诸葛恪打一场大胜仗,积累军功,是很自然的事。
如果能拿下合肥,那就更好了。
因此,孙权也好,诸葛恪也罢,都不会满足于在东兴筑堤挑衅。他们期望的是以逸待劳,等我军主动前去进攻,久战不下之际,再趁隙反扑,直取合肥。
除此之外,不排除他们在与西蜀联络,希望一起出兵,让我军不能兼顾。
这就涉及到选择诸葛恪为辅政大臣的另一个考虑。
在孙权死后,还能维持吴蜀联盟的人,几乎只有诸葛恪。
魏强而吴蜀弱。吴蜀要想生存,只有结盟。但纵观吴蜀结盟的过往历史,他们的联盟非常脆弱,只要有一方有异心,或者可能有异心,联盟就会出问题。
联盟最坚固的时候,就是孙权与诸葛亮当政的时候。
在此之前,关羽、刘备对联盟不够重视,接连发生冲突,最后关羽败走麦城,刘备死于公安,这个不稳定因素才得以消除。
刘备死后,诸葛亮当政,吴蜀联盟进入了最稳定的时候。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延袭其政,但出兵的力度不够,已经让联盟的价值大减,吴国因此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孙权死后,江东世家还是否认可联盟,非常令人怀疑。
一旦联盟不复存在,魏国就可以趁隙而入。
孙权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要挑一个能够支持联盟的人——哪怕这个联盟已经大不如前——尽可能的延续江东政权。
作为诸葛亮的从子,诸葛恪是最合适的人选。
如果诸葛恪能坚持二三十年,诸葛亮的儿子也当政了,联盟就有了延续甚至增强的可能。
所以,综合这几方面的考虑,这一战不是曹芳不想打就能不打的,孙权、诸葛恪会不断的挑衅,一步步地向前逼,直到我大魏被迫应战。
与其如此,不如早做准备,早打,大打。
因为对郭淮的不信任,曹芳原本对这个计划一直心存疑虑。听了蒋济的分析之后,他意识到,这一战势在必行,躲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