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心累(2 / 4)
陇右的得失对大魏有多重要,这是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的,毋须赘言。
王昶发言完毕,大帐里一片死寂。
虽说司马懿最后并不是以谋反的罪名处死,而是因党争、政变而下狱,因自责而自裁。但实际上的原因大家都清楚,平时尽可能不提他,以免触天子逆鳞。
王昶此刻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重提司马懿的功劳,这是想为故主鸣不平?
曹芳也有些诧异,但他只是瞥了王昶一眼,然后就淡淡的表示了认可。
不管王昶是有什么想法,还是有意自污,表示有归隐之意,无进取之心,他都不在乎。
反正就是个吉祥物,剩余价值也榨得差不多了。只要王昶不作死,他可以配合王昶表演,顺便展示一下宽广的胸怀。
事实上,王昶的分析也没错,司马懿奔袭孟达意义非凡。
他几乎是诸葛亮悲剧的根源之一。
后世公认,诸葛亮北伐唯一的机会,也是最好的机会,就是第一次北伐。
彼时魏国关中空虚,兵力有限,主将还是有名的纨绔子弟夏侯楙。后来主持迎战的曹真在洛阳养病,大破马谡,导致诸葛亮全线崩溃的张郃则在荆州。
张郃率领的部队还是从洛阳抽出来的禁军,关中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可用。
张郃击破马谡的时候,诸葛亮已经知道马谡违背了他的部署,率部赶来增援,距离街亭只有数里。但凡张郃晚到一天,或者马谡多支持一天,情况就可能完全不同。
而张郃之所以能迅速赶到,和司马懿迅速击破孟达分不开。
如果当时张郃还在新城,根本无法脱身,陇右就是诸葛亮的了。
诸葛亮诱反孟达,本来就是为了牵制魏国的荆襄军团。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司马懿会如此果决,根本没给孟达发挥的机会。
战场就是如此,机会稍纵即逝,尤其是对弱者来说。
曹芳的淡定缓解了帐内的紧张气氛,几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曹芳随即又说,他虽然听司马懿讲解过兵法,也对司马懿一生的用兵经历做过研究,但多听听其他人的观点还是有好处的,尤其是王昶这样理论与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