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处置集体访(1 / 2)
黄卫平在这位美女领导面前有些紧张,忙解释道:“老问题了,常年上访,政策不松动解决不了。可现在市里有政策了,但很笼统,还加了一句,各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实施细则,又把这个复杂的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踢给了各区。
我们区呢?呵呵,到现在没个动静,没有实施细则就等于是不放开嘛。所以村民就来闹,我们没别的办法,只能劝。”
萧锋说:“那还是先要把人带走,回街道再谈!”
“他们非要见领导嘛!”黄卫平望着王熙媛,无奈地叹息。
“走,过去看看!”王熙媛迈步走了过去。
“主任留步。”萧锋叫住她,又指着黄卫平说,“你讲讲来龙去脉,让领导先了解清楚状况。”
前文说过,新安市是个缺水的城市,最近的河流离此有几百公里。一个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饮用水资源匮乏,不得不通过兴建水库来解决。
而遇龙水库是特区排名第四的水库,集水面积12平方公里。水库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几乎全靠当时农民的义务劳动,如今遇龙水库东岸和北岸是另外一个街道的,南岸和西岸是龙翔街道的,因此,大运会主场馆、篮球馆在龙翔街道,而游泳馆、大运村等其他建筑在另一街道。
当年,为建设水库,当地农民无私地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特别是因为修建水库而移民的百姓,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当年的历史奉献。
而遇龙社区的这些上访群众,正是当年水库移民中的极小一部分。
新世纪初以来,新安人口急剧膨胀,工业迅猛发展,导致饮用水紧缺,于是遇龙水库不得不进行大面积扩容,虽然主要是在另一个街道,但龙翔街道这边也扩容了一部分,于是,刚移民到水库不远处的村民不得不再一次移民。
移民的时候,恰逢新安市宣布全面城市化,大规模地将集体用地、自留地转为国有土地,政府专门给村民划拨了土地,答应每家每户可自建住房,也就是一户一栋。前文中,黄昌盛家的情况就属于这种一户一栋的情况。
然而,前面几届政府废止了一户一栋政策,移民的38多家村民由政府统一建房,俗称统建楼。
推行一户一栋政策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移民都建得起房,所以政府同意给每家建了一间单层平顶房。这样统一、仓促修建的房屋,可想而知质量是不过关的,不到两年,八成的房屋出现漏水或者墙体开裂,经质检部门鉴定,被认定为危房,需要拆除重建,同时,政府与村民签订了补偿协议。
但是,仍然有19户村民因为经济困难而没有拆除重建,导致17栋已经批准过的宅基地没有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