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疯狂进步的黎明前夕(上)(1 / 5)
虽然南京很繁华,梁道义也很想在南京城里好好玩几天,但实际上他在跟内阁碰过面,并且带着随从参加过一次阁部会议后,就匆匆离开了南京,乘上返回巨港的海船。
到底还是建国的事要紧。
跟着梁道义一起走的还有薛恪,后者是挂帅出征,大军已经在泉州港、新竹两地集结完毕,只等薛恪一到,大明的煊赫王师就会展开征程,以武力平勘南洋诸国,为梁道义的南华建国扫除障碍。
“南华事毕,大军与梁道义的军队合兵一处,直接北上日本,朕只看捷报。”
朱允炆和总参的军令传达到了薛恪的手里,具体的指挥事宜,朱允炆和朱棣就不会再过多操心和干涉了。
俩人也没有时间来关心征伐一个小小的日本能否成功这种事。
大明国内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二五计划的收官!
随着各省主官和各地都司改制后的集团军指挥使入京,朱允炆已经列席参加了三四次位于东长安街上大礼堂的各种大会,每次都从早上坐到晚上。
二五的成绩单相当亮眼,完全超出了当年制定计划时的要求,甚至将实际成绩拔高了好几倍,这其中助推大明二五计划顺利成功的主要功臣,自然是印度。
“自从《明印协定》签署以及印度加入明联以来,三年间向大明提供劳工二百四十余万,粮食四亿七千八百万石,金一百一十万斤,诸余银、铁、铜、煤不计其数。”
户部设置在印度的度支司是全明联最大的度支司,足足有近一千五百多度支郎,要不然都根本点不过来如此海量的各种物资,为了从印度将这些物资输送进本土,朝廷向沿海的商会不知道租赁了多少船次的海船。
广东商会向珠江港下的造船订单,一口气就是整整两百艘。
资本推动发展,大明的航海业之发达,海船数之巨,早已是建文元年的二十余倍。
古词百舸争流别说对标泉州港,就连台北的新竹港都日行船数千之巨。
有时候朱允炆跑去龙江船厂视察海船下水的时候都会感慨一句。
“大航海时代,开启了。”
船多物资多,需要的人力装卸就多,沿海各省都没等到朝廷的退耕指令,就已经完成了转产和社会形态转变。
谁还靠种地过日子啊。
老百姓把地一卖,凑点钱买一台多娇机,妇女就在家织布成衣,男人在外面干干力工或找点别的生计,两口子的日子不比地里刨食好多了。
“泉州去年一年,城郊野外一共有一百六十七个村庄的里正户册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