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培养继承人(1 / 1)
143年(永乐元年三月,蒙元军队进攻大明北方边境,大肆抢夺财物,当地都指挥沈永无力抵挡,朱棣听到此消息,气的直接下旨杀掉沈永。北元蒙古军自从被朱元璋打败,就不断骚扰大明北方边界,你打他,他就跑,反正他就是骑马乱跑,你走了他又出来继续捣蛋,很烦人。就像夏天吸血的蚊子,当你感到自己被咬了,去打蚊子,一动手,蚊子就飞快逃跑,你气的一直打,蚊子就一直飞,等你不打了,蚊子又返回来咬你,你说烦不烦。
146年(永乐四年,为了镇守国门,朱棣下旨营建新的都城,准备迁都,把大明的都城迁到北京,从此开启了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称臣,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的强悍王国。从今天来看,朱棣是一个有着长远目光和宏伟格局的一代帝王。他想迁都北京,就是为了用北京来对付北元,把大明王朝的边界往北推,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的国家。这种思想,在历史上都是很少的,而且最后他实现了,就这更能说明朱棣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能看到能想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未来。但是迁都一事得到了群臣的反对,在南京待的好好的,国家此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南京,而且南京这个地理位置很好,进可攻退可守,粮食也多。所以很多人都是反对迁都的,朝廷上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远大理想,没有人理解他的心中的雄图大业。所以朱棣一边命人营建北京城,一边在犹豫,毕竟他是一个人对抗一群人。
直到147年(永乐五年,朱棣的皇后——徐皇后去世,这个时候大明的京城是南京,但是朱棣没有把马皇后的陵墓安排在南京,而是安排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政治信号,也就是说,哪怕你们所有人都反对我,又如何,我还是要迁都北京,我是皇帝,我说了算。
147年(永乐五年,这一年,朱瞻基八岁,为了更好的培养朱瞻基,朱棣早早的让朱瞻基加入皇家学堂,同时给朱瞻基配备了贴身保护侍卫,以及贴身伺候的宦官,这些宦官每天跟朱瞻基朝夕相伴,有很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后来有一些宦官仗着朱瞻基的庇护,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八岁的朱瞻基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学习治国之道,练习骑射。朱棣就是在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所以对于后代子孙,也专注培养他们的马上功夫,用来对付北元蒙古的精锐骑兵。朱瞻基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天选之子,不管学什么,都学的很好,不到十岁的小小少年,就已经可以一箭射二鸟,这对于武艺高强的朱高煦来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见朱瞻基的天赋极高。
有一次,朱棣组织了一次皇家狩猎活动,三个儿子以及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都来了,朱高炽身体偏胖,而且走路不方便,本来就不擅长这些,所以没什么表现。到了朱高煦,这就是他的高光时刻,只见身高马大的,身手矫健的朱高煦一只手拉着套马的绳子,一只脚踩在马鞍上,身体轻松一跃就骑上了马,看起来很是帅气,骑上马之后,朱高煦一只手拿起弓,一只手拿一只箭,两只脚踩在马鞍上,一边骑着马向前奔跑,一边举起弓箭,瞄准天上的飞鸟,拉满弓,瞄准目标,放手,射中目标,这一连串的动作,行云流水,让周围的文武百官连连称赞,朱棣也满脸的骄傲,还当着朱高炽的面对朱高炽大肆夸奖。朱高炽本身就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所以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不太在意。可朱高煦就不一样了,他就是要表现,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就是给大家看看到底谁才最合适当太子,同时嘲笑朱高炽这个大胖子,不仅胖,还走路摇摇晃晃。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他们是一个母亲的亲兄弟,彼此这种相处方式真的很让人不理解,但是身在帝王家,同室操戈,就是如此残忍,事实远比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更加残忍,更加恐怖。此时的朱高炽虽然已经被封为太子,但朱高煦的小动作不断,时不时在朱棣面前说几句朱高炽的坏话,有一些是捏造的,有一些是夸大的,朱棣非常信任朱高煦,同时借着这些有的没的时不时训斥一下朱高炽,目的是为了打击太子势力。
149年(永乐七年,朱棣接到了一个消息:鞑靼蒙古军队又来犯我大明,派去出征的大将丘福带领十几万大军,全军覆没。丘福也是跟着朱棣一起靖难的功臣,是一个不错的将军,但没想到这次竟然在抵抗蒙古军队时战死沙场。朱棣听到这个消息,气的直接下令亲征鞑靼,把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蒙古人打回他们的老家。什么玩意儿,一个鞑靼就敢如此犯我大明,给你们点阳光就灿烂,给你们点颜色就开染坊了,不收拾你们,你们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这次就让你们记住朱棣这个名字。自从靖难之役以后,这是朱棣登上帝位后第一次出征,时隔七年,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再次身穿铠甲,手拿战刀,冲入战场,这真的是一位勇敢的皇帝,你们敢惹我,我就敢打你们。其实这不是朱棣第一次远征蒙古,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已经派过朱棣(当时为燕王去收拾他们,他们已经见识过朱棣的外交手腕和军事才能,今天又来冒犯,想必又是欠揍了。不过话说回来,朱棣真不愧是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皇帝。面对鞑靼的挑衅,作为一国之君,他地位尊贵,大可不必自己去卖命,手下武将那么多,大不了失败一次继续派别人去,但是他没有选择自己享受太平日子,而是选择皇帝亲自冲锋陷阵,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从这个方面来讲,朱棣是一个优秀的帝王,优秀的帝王,他当之无愧。
149年(永乐七年,八月,明成祖朱棣下旨调兵,全国总动员,调集了五十万大军,只等朱棣一声令下,向北出征。
141年(永乐八年,一月,朱棣下旨:大军向北出发,出击鞑靼。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号角声,朱棣率领着他的五十万大军向北出发了,浩浩荡荡,气势恢宏。一身金黄色的铠甲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手里的长刀反射出刺骨的寒意,所有将士在皇帝亲征的鼓舞下,意气风发,杀气腾腾。这一切,都是多么熟悉,金戈铁马,万马嘶鸣,号角嘹亮。朱棣就是属于战场的战士,战场是他人生的底色,骑上战马,挥动刀枪,是他人生最动人的画面。大军一路向北,路过了前几个月丘福率领大军跟鞑靼军队厮杀的地方,漫漫荒漠,北风潇潇,朱棣看到了满地的尸骨,铠甲和兵器,心中不仅一阵悲凉,看着眼前这些为国捐躯的军人尸骨,更激起了朱棣内心的愤怒。朱棣下令把将士们的尸骨就地掩埋,不远处有一条小河,为了纪念这些将士,朱棣给那条小河命名为饮马河。说完,朱棣率领大军度过饮马河。不久朱棣手下抓住了一些鞑靼士兵,在审问之下,他们承认鞑靼的首领本雅失里就在附近。朱棣率军往本雅失里所在地前进,正好迎面碰上准备逃走的本雅失里(听闻大明皇帝御驾亲征,吓得慌不择路,怪就怪自己运气不好吧。朱棣率领大军一顿猛打,本雅失里本来就是奔着逃跑去的,突然被打,根本毫无招架之力,惨兮兮的接着跑,朱棣率兵猛追,一直追到了斡难河,这是成吉思汗兴起的地方,本雅失里逃到这个地方,真是把祖宗的丢尽了,不过还是逃走了,捡了一条命回去。本雅失里逃到了瓦剌那边,瓦剌的首领马哈木没有给他面子,而是用本雅失里的命当做献礼,换取了明朝暂时对他们不攻打。
好,这场仗打的很过瘾,打也打了一段时间了,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南京。皇帝御驾亲征,京城必然会留下太子监国。明朝太子监国的权利:凡有重事及四夷来朝与进表者,俱达行所在,小事达京师,启皇太子奏闻。意思就是凡是国家大事比如外国来朝,以及进表这样的大事,都要直接传达给皇上,让皇上处理,日常事务这等小事就送到首都,交给皇太子处理,不过皇太子处理以后,处理的结果依然要报告给皇上。也就是说,军事、外交、人事这些重大的事情都要交给皇上,其他小事交给太子处理。明成祖朱棣在北征之前,选派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金忠,吏部尚书(人事部部长蹇义等大批朝廷重臣,辅佐太子监国。只是太子朱高炽第一次单独处理国家政务,之前朱棣在南京,虽然也会给太子一些事情做,但大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这次不一样,相当于代理皇帝,有了一定的实权。当太子跟代理皇帝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有了很多实权,地位提高了,其次,有了跟大臣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力量,以前朱棣在南京时,是不允许太子单独跟大臣见面的。不过,监国就监国吧,朱棣这个人一边去打仗,一边还担心朱高炽会抢夺自己的权利,所以每次朱棣打仗回来,都要挑毛病,监国时候会处理很多事情,就算太子仁厚,只要朱棣想找茬,鸡蛋里头挑骨头,总能挑出毛病的。曾经有一次,当时的刑部尚书(司法部部长刘观多次贪赃枉法,太子实在看不下去,就训斥几句,按理来说监国太子训斥有错误的大臣,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训斥而已,没想到这件事被朱棣知道了以后,从蒙古写信给朱高炽,告诉他:朕让你监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宽大处理,不可急躁。文武百官都是朕任命的,虽然有时有点过错,但也不要让他们没面子,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对待别人。其实就是告诉太子朱高炽,这些人都是我任命的,你不要管太多,不让你管的不要管,我是皇上,我说了算。还有一个左都御史陈瑛(纪高官,他每天就用各种办法讨好朱棣,好话谁都喜欢听,所以朱棣便面看起来很喜欢他,他仗着朱棣的放任不管。有一次,陈瑛派自己的手下去跟兵部要几个临时工,兵部主事没有搭理他们,陈瑛知道了就很生气,上奏诬陷李贞贪污受贿,李贞就被关进大牢,李贞的妻子击鼓鸣冤。太子听闻,就下令六部大臣当庭会审,结果,得知李贞已经被打死了。李贞是一个兵部主事,朝廷命官,在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被滥用私刑活活打死,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事情。太子知道以后,说:瑛大臣,盖为下所欺,失觉察耳。置勿闻。意思就是陈瑛是朝廷重臣,这种事情应该是被手下的人欺骗没有觉察罢了,陈瑛本人毫不知情,所以就不追究陈瑛的责任此时可以看出,太子朱高炽虽然监国,但是并没有得到监国应该有的权利,朝廷大臣犯了错不敢惩罚,因为一旦惩罚他们,哪怕训斥一下就要被朱棣万里飞信警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敢惹,惹恼了朱棣,自己太子之位就没了。不过后来证明,陈瑛只是朱棣的一颗棋子,利用陈瑛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迫害建文旧臣,有些事情自己不方便出面,但是又必须去做,就让陈瑛这样的人去做,所以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权利,等到他们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就要丢掉他们了。就借接他们的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后来朱棣远征归来,找了一些借口杀掉了陈瑛。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这人的下场都是一样的。
141年(永乐八年,此时,朱瞻基十一岁,朱棣带领大军远征蒙古鞑靼,下旨让太子朱高炽监国,同时让朱瞻基留守北京,命令朱瞻基作为北京的临时行政长官,派大臣夏元吉辅佐他。由此可见朱棣对朱瞻基非常的器重,而且很早就开始培养他的治国之道,虽然一个十一岁的少年还不太懂如何处理国家政务,但天资聪颖的朱瞻基将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治国才能,最终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好皇帝。
143年(永乐元年,朱棣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并称为龙兴之地。
146年(永乐四年,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准备迁都。
到了141年(永乐八年,北京已经建造了好几年了,初具规模,基本上政府的各种办公场所都已经修好了。这个时候的朱瞻基已经是个翩翩少年了,生而俱来的贵气,加上本身不凡的气质,身穿皇长孙的专属服饰,在一队随行人员的护送下,每天来到北京奉天门上班。夏元吉每天也是到这里处理公务,且大部分的公务都是夏元吉处理的,但朱瞻基的地位是首席行政官。每天都有很多公文送过来,朱瞻基有一些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夏元吉,聪明的朱瞻基在每天不断地学习中增长了处理政务的才干,每天跟夏元吉朝夕相处,也增加了两人的感情。朱瞻基留守北京处理北京政务期间,自己的势力也在逐渐扩大,毕竟谁有权利就跟谁,无形中为太子增加了整治力量。虽然朱瞻基平时很少跟朱高煦见面,但经常听自己父亲母亲议事,怎么会不知道朱高煦的狼子野心,而且朱高煦多次以下犯上,冒犯、嘲笑太子朱高炽,朱瞻基也悄悄的在心里对这个二叔有了戒备和敌意。生为皇家子弟,在出生的那一刻就伴随着不可选择的命运,夺权,争位,自保,猜忌,诬陷,这就是游戏规则,只要你是皇家子弟,就必须加入这个游戏,并且遵守游戏规则,如果不参加,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皇家的孩子,如果脑袋瓜子不够灵活,根本活不下去。朱瞻基在慢慢长大,跟他一起长大的还有他身边的宦官,有一个宦官叫王振南,他跟朱瞻基关系最好(如果没有眼力见,也不会被选中伺候皇长孙。这些宦官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跟着朱瞻基,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有一天朱瞻基在宫里上完课,乘坐马车回家,回家的路上,在马车里睡着了,为了不让睡着的朱瞻基摔着,王琪就用自己的两只手,摆出特别别扭的姿势扶着朱瞻基,一直到朱瞻基睡醒才放开手。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朱瞻基很喜欢也很信赖这些宦官,如果他们犯了错,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是因为这样,才导致后来宦官专权。
皇帝北征,太子监国,皇长孙留守北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一切都在朱棣的安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们好像忘掉了一个人:朱高煦,这个身上长一百个心眼子的人怎么会闲着呢,他在太子监国期间不断地买通太子身边的宦官,拿个小本子,每天记着太子朱高炽这个事情做的不对,那个事情有私心,那个又对谁谁谁有针对,小本子记得满满的,就等着朱棣远征归来好好的告状呢。
141年年底(永乐八年,朱棣带着十万大军胜利班师,回到南京以后,还没怎么好好休息,就开始针对太子朱高炽做出了一系列的打击。这个皇位是我打了四年的仗,死了几十万人的生命才打下来的,怎么可能让其他人(包括亲生儿子轻易掌权。朱高煦趁机就去告状了,朱棣本来就不满意太子监国,只是出于无奈,自己出去打仗,必须让太子监国,但是把自己的权利(哪怕只是小小的一部分交出去,心里还是及其的不爽。所以朱棣就借势发挥,对太子加以刁难。把太子处理过的政务改来改去,还趁机逮捕了一批太子的下属,而且: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就是说在午门贴一个超级大的通知,内容是:太子监国期间做的事情全部不算数了。比如赈灾的款再还回来,奖励的东西也不给了。这明摆着就是故意找茬,脑子有问题,但他是皇帝,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谁敢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