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帝后初相见(1 / 1)
明军在朱棣的率领下一路向北,从二月份走到六月份,走了四个多月,一路上遇到少量的瓦剌军,每次都很快把他们打跑。朱棣意识到这有可能是马哈木计划好的,先派少量的游击队去试探敌情,后面可能会有陷阱,所以朱棣往前走的每一步都很谨慎。
这是朱棣第一次带着朱瞻基出征打仗,是为了让他感受真正的战场,同时让他学习军事技能,但不会让这个一国储君去参加战斗,必须要保证朱瞻基的安全,所以朱棣派很多身穿盔甲的铁骑来保护朱瞻基,他们的战马也是披着盔甲。史书这样记载:专以铁骑五百护卫。
1414年(永乐十二年,六月初三,大军来到了撒里怯儿,继续往前走,明军的前锋将领刘江在三峡口遇到了敌人,立刻带领士兵发动猛烈攻击,将他们全部击溃,皇上朱棣认为马哈木的主力军队应该快到了,就命令大军严阵以待。过了一会儿,前锋刘江抓到一个俘虏,俘虏交代,马哈木率领军队就在距离此地百里的忽兰忽失温。朱棣听后,猜到了马哈木已经做好了准备,等着明军过去,那就在忽兰忽失温进行决战吧。朱棣率军日夜兼程,在六月初七到达忽兰忽失温,来到了马哈木安排好的战场。朱棣环顾四周,仔细观察了忽兰忽失温的地势,此地多是险峻的山岭,特别适合埋伏,而且敌军很可能在高处的山上,这个马哈木还挺会选地方。站在高处的马哈木看到明军过来了,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刻命令三万骑兵发动攻击,一时间,只见三万蒙古骑兵从山上从下来,气势汹汹,人喧马嘶,震动天地。马哈木以为这一仗,明军输定了,但他没想到,朱棣还是朱棣,还是那个你们蒙古人打不败的那个朱棣。看到三万人马从山上自上而下冲下来,明军最前面的军队有序的往后退,中间瞬间空了出来,一队人员立刻补位,这些就是明军的神机营(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只见士兵们有条不紊的拿出火铳(火铳又称“火筒”,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射击火器,属于火门枪。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发明于中国元代,由南宋突火枪演变而来。明朝时期对火铳的发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对准面前的瓦剌骑兵,中军主帅柳升一声令下,火铳发射,一瞬间,瓦剌的军队人仰马翻,唉声嚎嚎,前面一排的瓦剌骑兵被打下马。在神机营换弹药的空隙,瓦剌军继续往前冲,这个时候明军又换了队形,朱棣率领大队骑兵从后面冲出来,从左右两边攻击瓦剌军,一时间,瓦剌军队四处逃散,瓦剌首领马哈木看到此情此景,非常气愤,气的他骑着马就逃跑了,谁都没他跑得快。看到首领都跑了,手下的人自然也就不打了,也都纷纷效仿马哈木,骑着马狂奔而逃,但朱棣不放过他们,率领大军穷追猛打,一直追到土剌河,生擒十几个瓦剌兵,马哈木连夜北逃。
打着打着,朱棣突然发现皇太孙朱瞻基不见了,这下可坏了,打仗输赢不要紧,大明未来继承人丢了可不得了。那么此时朱瞻基去哪儿了呢,大战开始的时候,朱瞻基跟军中皇旗在一起,没有参战,但是当明军击退瓦剌军的时候,朱瞻基的侍卫宦官李谦认为自己很勇武,想展示一下,就跟朱瞻基说:“殿下,敌军已经被击退,我们也可以趁机去打几下。”十五岁的朱瞻基就跟着李谦一起去追击瓦剌军,瓦剌军一边跑一边观察追过来的人,他们发现追过来的只有五百人左右,而且还有一个身穿皇家衣服的指挥官,于是就回过头来,集中兵力攻击这个五百人的队伍,刚开始,训练有素的铁骑顽强的保护着朱瞻基,但毕竟人数有限,瓦剌军越来越多,眼看着朱瞻基前面的保护队伍就要被打散了,朱棣派过来的救援兵到了,在士兵的簇拥保护下,朱瞻基这才安全回到军营。看到毫发无损的朱瞻基,朱棣这才放下心。怂恿朱瞻基追击的侍卫宦官李谦深知自己犯了大错,畏罪自杀。这真的是死的不亏,幸亏朱瞻基没事,不然朱棣怎么可能让他轻易自杀。
忽兰忽失温大战,虽然最后明军胜利了,但明军和瓦剌军杀伤相当,也就是说基本上双方损失都差不多。朱棣还想继续追击,但是继续追击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也没什么必要性,其他人不敢劝。
八月份,朱瞻基对朱棣说:“皇爷爷,瓦剌已经被您的天子之威吓破胆了,四处逃散,根本不敢回来,请皇爷爷班师。”朱棣其实也有这个想法,但是碍于面子不主动提出班师,既然皇太孙提出来了,就下令班师。这里可以看出朱瞻基已经参与了军事决策,在军中的威信和地位也大大提高。
1415年(永乐十三年,冬十月,瓦剌首领马哈木派遣使者向大明朝贡马匹用以谢罪。从此以后马哈木也跟阿鲁台一样向明朝称臣朝贡。马哈木从此一直到他死亡,再也没有向大明发动战争。
接下来就要讲一下朱瞻基的婚事,皇家子弟的婚事一般都是由当朝皇帝定下的,更别说是皇帝最爱的皇太孙了,为他选妃当然要皇帝过目,皇帝同意以后才能择日完婚。朱瞻基的外祖母(外婆是彭城伯夫人。彭城伯夫人是河南永城县人,一天,彭城伯夫人(张皇后的母亲来永城县主簿孙忠家里做客(明代县城官员从大到小依次是:知县,县丞,主簿,由此可见孙忠在县城的官职还是不小的,但跟京城的官员比就太小了,孙忠虽然是山东邹平人,但是在河南为官,所以一家老小也在河南永城县,无意中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言行举止都大方得体,而且长得很好看。后来打听一番才知道是主簿的女儿孙氏,周围的人也都说主簿这个女儿聪明伶俐,落落大方,平日里也很懂事,是一个孝顺贤淑的小女孩儿。彭城伯夫人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当时的太子妃张氏,在得到张氏的准许以后,彭城伯夫人就把孙氏带到了宫里,张氏看到了孙氏也很满意,就把孙氏当做未来的儿媳养在宫中,悉心教导。为了让这位未来的儿媳多多了解自己的儿子,太子妃张氏经常派人把朱瞻基写的诗或者画的画拿来给孙氏看,朱瞻基喜欢的乐器,喜欢的曲子,张氏也都会命人教给孙氏,除此之外,张氏还让人教孙氏骑马射箭,击球射柳,凡是朱瞻基喜欢的事情,到会教给孙氏,这样孙氏就会跟朱瞻基有很多共同话题,才能聊到一块儿。
此时的孙氏不到十五岁,而朱瞻基也不过是十五岁左右,两个人都是朝阳一般的年纪,正值青春年少。当时朱瞻基和孙氏都是住在东宫,所以免不了会见面。
一天,朱瞻基在自己书房外面画画,画完就起身出去了。孙氏在宫女的陪同下走到了书房旁边,看到桌子上放了一幅画,就走过去拿起画仔细观看,画中是一只胖胖的猫咪在草丛旁边玩耍,猫的神态很放松,草丛旁边还有几株小花,小花的叶子稀稀松松,有几朵已经开了,还有一些花苞。孙氏问宫女这是谁画的,宫女告诉她是皇太孙朱瞻基画的,孙氏一听,心里小鹿乱撞,有崇拜、爱慕、期待的心情,还有紧张,各种复杂的心情占据了孙氏的心。
从此以后孙氏都会时不时过来看偷偷朱瞻基的画,太子妃张氏知道以后,偶尔也会让宫女带着孙氏过去直接现场观看朱瞻基作画。孙氏第一次看到朱瞻基的时候,朱瞻基正在书房外面吟诗作画,孙氏看到在阳光下,在微风里,一个外表俊朗,温文尔雅,满身贵气的少年一边吟诗,一边作画,光是这种气质就足以让人为之着迷了,孙氏对朱瞻基甚是喜欢。侍卫禀报完,宫女就带着孙氏走过来了,朱瞻基虽然没见过孙氏,但也听说过母亲为他选了一个女孩子养在宫中。今日一见,孙氏梳着十几岁女孩子该有的发型,青春活泼,样貌也很漂亮,加上多年来琴棋书画的练习,孙氏一身典雅端庄、落落大方的气质让朱瞻基看了满心欢喜,母亲这个女孩挑的挺不错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而且太子妃张氏早有交待,只能在旁边看皇太孙画画,不能跟他说话,所以孙氏就在一旁静静地看朱瞻基作画,朱瞻基也时不时的看一眼孙氏,两个人的心都一直怦怦跳,这大概就是心动的感觉,初恋的感觉,就像棉花糖,甜甜的,软软的,非常美好。
孙氏本身就擅长琴棋书画,加上太子妃张氏的悉心教导,各方面的技能更上一筹。一日。孙氏在太子妃宫里弹琴,朱瞻基过来给母亲请安,正好看到楚楚动人的孙氏,指尖轻轻抚在琴弦上,弹奏出来的优美动听的琴音让人听了心情很好,落落大方的言行举止更是让人看了很舒服。朱瞻基也擅长乐器,但是男孩子弹出来的琴音跟女孩子弹出来的还是有些许不同的,看到眼前这个女孩子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大方得体,朱瞻基再一次心动了。这便是缘分吧。从此以后太子妃张氏也会有意无意的让朱瞻基和孙氏接触一下,毕竟是给他找媳妇,也得让他自己喜欢才好,这样,朱瞻基和孙氏就经常一起作画,一起骑马,一起聊天,随着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朱瞻基对孙氏越发喜欢,孙氏也对朱瞻基越来越倾心,两个人的感情就越来越深。朱瞻基有什么心事也会告诉孙氏,孙氏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每次听完朱瞻基说心事,如果是开心的,孙氏就陪着朱瞻基一起开怀,如果是不开心的,孙氏就分担朱瞻基的忧愁,开解他的疑惑,此时的孙氏对于朱瞻基来讲,不仅仅是恋人,还是知己,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对于朱瞻基这种皇家贵族来说,找一个漂亮的媳妇实在是太容易了,但是找一个心意相通的知己,就是很难的事情了(这个事情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找一个恋人容易,找一个知己太难。
朱瞻基还经常从外面带一些礼物送给孙氏,孙氏也会亲手绣荷包送给朱瞻基,太子妃张氏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这个未来的儿媳妇很喜欢。与此同时,刚好到了朱瞻基要娶妻的年龄。有人向朱棣进言,说是山东发现祥瑞,山东济宁的一个女孩胡氏出生的时候,房子周围出现七彩祥云,是天降的祥瑞,这个女孩子贤良淑德,貌美聪慧,与皇太孙最为般配。朱棣命人去考察一番,对这个山东的祥瑞非常满意,就下令把这个女孩接到京城。
1417年(永乐十五年,朱瞻基十八岁。朱棣给皇太孙办理了大婚仪式,册封山东济宁的胡氏为皇太孙妃,册封山东邹平的孙氏为皇太孙嫔。朱瞻基大婚之前从来没见过胡氏,也就谈不上什么感情基础,只不过是皇上赐婚,奉命完成结婚仪式。而孙氏就不一样了,两个人很早就认识了,有很深的感情。结婚之后,朱瞻基发现胡氏很少说话,整天端个架子,两个人也没什么共同语言,所以很少跟胡氏在一起聊天。太子妃张氏知道以后,就劝朱瞻基要慢慢了解胡氏,胡氏话少,因为她怕说错话,她端架子,是因为她要保持太孙妃的威仪,她要端庄,不能失态,不然会让人笑话。朱瞻基也懂这些道理,但就是对胡氏喜欢不来。日复一日,胡氏依然是那个不苟言笑,贤淑孝顺的太孙妃。每次跟朱瞻基在一起都毕恭毕敬,相敬如宾,不敢有一丝丝怠慢。所以两个人的感情就像是仅仅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虽然有亲情,但没什么感情。怎么形容呢,朱瞻基跟胡氏就像两个相同磁极的磁铁,如果把他们放在合适的距离,两个磁极就安安静静,彼此观望,相安无事,如果非要把两个磁极往一块儿凑,就会慢慢有排斥,离得越近,排斥力越大。
史书中有关孙氏的记载,大都是说她工于心计,妖媚惑主,但谁又能知道真正的历史呢,就因为朱瞻基后来废了胡皇后,改立孙氏为皇后,后世的人对她口诛笔伐,以我看来,朱瞻基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怎么会分辨不出孙氏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每一件事情背后一定有他的道理。
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朱瞻基,聪明好学,爱好广泛,什么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他都玩过,最喜欢的是斗蛐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一个兴趣爱好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过就是有没有条件去发展这个爱好,有的人很富有,不遗余力去爱好,特别正常,朱瞻基贵为一国储君,他有爱好也特别正常,而且他比任何人都有条件去发展这个爱好。但是后来人就抓住这一点,开始疯狂乱喷这个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他们难道没有爱好吗?怎么皇帝有个爱好就不行了呢?
1417年(永乐十五年,给朱瞻基办完大婚以后,朱棣又下令北巡,这次依然命太子朱高炽监国,这次朱高炽的权利又缩小了一些。这次规定了所有官员的任选都让北京的行在吏部和兵部向朱棣禀报,之后再行决定。而且在对犯法的官员的审问上,也做了限制,之前太子监国对四品以上的官员是有审问权的,现在只是对四品以下的官员有审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