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缘文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 > 朱瞻基传 > 第十二章 秘密寻找建文帝

第十二章 秘密寻找建文帝(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烽烟热血 我觉得你在诡话连篇 血眼噬心 旅行神探徐霞客 1991学会 穿越,但是开局被杀 身为邪神,马甲怪点怎么了? 魔兽之军团降临:燃烧的远征 仙途之渺茫 蝴蝶碑

不过这些毕竟都是传说,建文帝到底在哪儿呢,朱棣特别想知道,而且必须知道,因为如果建文帝还活着,那么他的帝位就不稳固,朱允炆是正统皇帝,如果东山再起,那么朱棣的帝位岌岌可危,所以朱棣根本不相信宫殿里被烧死的那些人里面有朱允炆。于是,朱棣不断派人出去秘密寻找,胡濙是一路,是陆地上的,郑和也是一路,是在海外寻找。

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人远征云南,平定云南叛乱的时候,收到很多儿童战俘,他们的命运就是--阉割。阉割以后就跟着大明军队四处打仗,后来被朱棣看中,成为了朱棣的近侍。后来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在郑村坝之役中立下大功,后来朱棣登上帝位,赐名“郑和”。

145年(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在福建五虎门起航,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程。郑和的帅船非常大,比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任何一艘船都大,而且船的质量很好,这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对造船技术的重视,到了永乐年间,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位居全世界第一。伴随着声声号角声,郑和带着两万多人出发了。一路上,郑和的船队到达了占城、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古丽(印度科泽科德,看到有些国家有叛乱,就帮忙平叛,看到别的国家不懂文字,不懂礼仪,就叫他们认字,学习礼仪,看到一些地方贫穷落后,就给他们一些谷物种子,教他们种植庄稼,甚至给他们一些援助的生活用品,所到之处,郑和的船队带去的是大明的善意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一个强大国家的气度与底蕴。

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大国。

146年(永乐四年,历时一年多,第一次远航就这样完成了,郑和带领着两万多人回来了,虽然没有带回来建文帝的消息,却带来了很多外国使者,这些外国人看到强大的大明王朝,纷纷向大明朝贡,朱棣非常满意,下旨给郑和和他的船队很多奖赏。

此后,在147年(永乐五年,149年(永乐七年,1413年(永乐十一年,1417年(永乐十五年,1421年(永乐十九年,郑和又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虽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消息,但是朱棣好像对此事不太在意了。因为他的帝位来路不正,所以他更在意的是沿海各国对大明的敬仰,他更在意的是万国来朝的盛景,他更在意的是各个国家(虽然都是小国家对他大明皇帝身份的肯定。

郑和把大明的文化、文明带到沿海各地,让他们知道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郑和船队一系列的航海活动使得西洋各个国家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同时还调节了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打击了海盗。

那么另外一路呢?胡濙领了圣旨就启程去了南京,他每天按时上朝,按时下班,在南京悠闲的待了一段时间,凡是看到太子做的好事都记录下来。太子身边的人看到皇上派人来了,不用说也知道又是监视太子的,是过来挑毛病的,所以大家都不待见胡濙。杨士奇直接说:“公命使也,宜亟行。”意思是皇上命你巡视江浙一带,你应该快点去才对。胡濙说:“方治冬衣未完尔。”意思就是天气很冷啊,我的冬衣还没有准备好呢。于是,胡濙又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才离开。至安庆始书奏,就是胡濙走到安庆的时候才写奏疏给朱棣,内容是:以所见皆诚敬孝谨七事,密疏以闻。上览之大悦,自是不复疑皇太子。就是说胡濙写了关于太子的七件事密报给朱棣,都是关于太子朱高炽孝敬、谨慎的事情,朱棣看了龙颜大悦,甚是开心,这才打消了对太子的疑虑。

出了南京,胡濙一路往江浙其他地方前进,据说胡濙去的地方都是特别有名的大山或者寺庙,也有人说朱棣派胡濙是去寻找民间的奇方妙药,所以经常会去山中寻找一些高人,一般高人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神出鬼没,所以胡濙为了寻找这些高人,不断地爬山,各地的名山大川基本他都爬过,也说明胡濙身体素质不错。自古以来,每个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明朝后面的皇帝大都服用丹药,不断寻找永生之道。

后人还有一个说法,胡濙外出是为了寻找仙人张三丰,张三丰在当时在江湖的名号那是当当响,要是搁到现在,肯定是顶流。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那个时候传说张三丰已经修炼得道了。后来朱棣当上皇帝以后,继续学习父亲,派人接着找张三丰,盼望着这位得道仙人能够传授自己一些长生不老之术。仙人有没有找到不知道,但是胡濙在其他方面有重大发现,于是,在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的一天夜里,胡濙突然骑上马背,快马加鞭的往南京赶,骑马赶路一个多月,胡濙终于见到了朱棣。此时的朱棣离开北京御驾亲征,正住在跸宣府,胡濙到达此地已经是深夜,朱棣早就睡下了,但是听到近侍报告胡濙来了,朱棣立刻从床上起来,召见胡濙,两人密谈了很久。具体谈话内容是什么呢,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什么,不过谈完之后,朱棣很高兴,怎么个高兴法呢,史书这样记载:向所疑虑者至是皆释。也就是说从前所有的疑虑、不解、困惑全都烟消云散了。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朱棣半夜召见胡濙,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朱棣听完胡濙的报告以后,长舒一口气,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疑惑都解开了,说明这件事藏在朱棣心中很久了,现在一切都搞清楚了,不用再为此事担心了。很有可能是胡濙见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而且跟朱允炆有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朱允炆看到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治理下,国家越来越强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就完全放弃了帝位之争,我好好当我的和尚,你好好当你的皇帝,彼此互不打扰。朱棣听了这番话,心里的那块重重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两人从此互不往来,相安无事。后来史书是这样记载记载胡濙当时对朱棣说的话:凡所历山川道里、郡邑丰啬、民情休戚以至所闻所见保国安民之事悉为陈说,上欣然纳之。也就是说胡濙把江浙一带的人民安居乐业的情况报告给了朱棣,朱棣听了当然很是高兴啊,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明一派盛景,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那是自然高兴。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官方回应了。

自146年(永乐四年起,朱棣就下令营建北京城,重现建一座都城,所耗用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相当大的,而朱棣当时领导下的大明,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在营建北京城的同时,天寿山的长陵也开始建造。长陵就是今天的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是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首先朱棣命人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各类工匠、工人,据说,当时一共征集各类著名工匠十万多人,还从各地调来了民工、卫所军人,就这还不够,还从监狱里调来一些劳役。人找来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各种建筑材料,什么石头、木头。

146年(永乐四年,朱棣派多为大臣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采办木头。一年以后,从四川的西南部传来一个好消息,他们找到了最合适建宫殿的木头---金丝楠木。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带领一路人员深入大森林,寻找木材,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的一个原始森林里面,他们发现了一种树木,这种树木最高可达高几十米,直径三米,需要七八个人一起才能抱住,这种金丝楠木不但形态粗大、质地坚硬,宋礼还发现它的耐腐蚀性很强,可以几十年甚至百年不坏。上好的金丝楠木找到了,这固然是一件大喜事,不过,让人头疼的问题接着就来了,这么大的树木如何才能运出去呢,就在宋礼愁眉不展的时候,森林上空突然电闪雷鸣,一场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大雨连续下了二十天,引发了山洪,山洪把采伐好的大楠木冲到了河里,就这样,让宋礼一直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后来朱棣专门给这座山赐名“神木山”,并在山中建祠立碑,碑文中记录了这个传奇的故事。这个祠堂现在也是存在的,石碑虽然已经破裂,但碑文还是可以看得到的。

不过这个传奇的故事肯定有夸张的成分,据史料记载,进入森林不仅要披荆斩棘,艰难开路,当时的原始森林里面还有很多野生动物,比如豺狼虎豹啊,黑熊毒蛇什么的,被这些动物咬到或者伤害到那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山里还有瘴气,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中了瘴气染病,或者被雷电击中身亡,又或者被山火吞噬,所以伤亡人数很多,超乎想象。有句话这样记载:入山一千,出山五百。而实际上寻找木头,到运送到北京,需要的时间大概是五年左右。运输木头的方式,不管是水运还是陆运,都有生命危险,比如水运,在运输过程中会落水丧生,陆运有很多人饿死。而且如果采办回来的木头不合格,采木者以及运输者都要被迫出卖子女去偿还,也有父债子还的例子。这些工作本就是免费的,还要冒着随时失去生命的危险,甚至连累自己的家人。很多采运者不堪忍受这样的残酷折磨,奋起反抗。

149年(永乐七年,湖南省发生了伐木工人的暴动,原因是吏部右侍郎师逵残酷奴役才木工人,工人们忍无可忍,所以才有了暴动。当时朱棣正在北征,太子朱高炽监国,很多大臣弹劾师逵,但太子不敢得罪皇上,他认为这些人都是皇上派的,不敢擅自处置,只是下令“罢四川采木军民各还家”,就是说让那些才木工人军人都回家了,并没有处罚师逵,也没有停止采伐活动。

除了木头,还有石头的采办、转运,明代营建北京宫殿用的石料主要有汉白玉石、青石、花岗石、花斑石这几种,其中汉白玉用的最多,汉白玉色调浑白,质地均匀,很少有裂纹,属于石雕里比较好的材料。采石的时候,首先要剥离表层的泥土,再挖出砾石、砂层,然后清除几层甚至十几层的乱石,才能采到要用的石头。特别大的石料,翻塘上车需要一万个军工(大石料大者,折方八九十丈,次者亦不下四五十丈,翻交出塘上车,非万人不可。举个例子,保和殿后面的一块云龙阶石,长165米,宽3米,厚17米,是一块汉白玉雕刻而成,重达2多吨。像这种特别大特别重的石料,就需要一万人才能挪动。把石料装上车以后,开始运输,运输的时候,还需要修路,不然这么重的石料放在车上,一下子压出一个大坑,走不动啊。史书这记载:照得大石窝子街中道等石,有一块重至十五六万斤者,有十余万斤者,开运一块费银千余,道路洼陷不平,损坏车石势所必至,令顺天抚按督责该地方司、道州、县官。多方设处。务期修垫如法,坚阔平坦,以便车行。如或虚应故事致损车石,除县州正官分别参处,巡捕管拏究外,仍责令该县州赔补原石。当时采办的石料基本上都在北京房山区的大石窝和涿州的马鞍山,这里驻有工部的官员。也就是说顺天府所属北京周围的各州县的百姓不但要当免费的苦力去修路,而且呢,如果在运输石料的过程中,路过这里,运输的车辆或者石料因为这个路不好走而发生损坏,那么这里的老百姓就要担负责任,自己想办法去赔偿车辆和石料。可见这里的老百姓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除此之外,还有开窑烧砖瓦,烧石灰等等,都是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消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北京城营建的过程中,光是准备材料的阶段就用了大概七年左右。这就是所谓的“大肆迁都,百姓苦”,终究是百姓承担了所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皇孙凶猛 真千金太霸总,大佬秒变娇夫 她被活活烧死后,全家后悔了 重生到四合院不当恶婆婆 我无意中攻略了小说女主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小说超前更新最新章节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完整版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免费阅读完整版大结局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阅读最新更新 懒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