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迁都(1 / 2)
142年(永乐十八年,九月,明成祖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元吉召太子、皇太孙赶往北京(此时的朱棣已经在北京多日。
夏元吉就从北京出发到南京向太子传达命令,传达完命令,夏元吉就先行回北京了,可是,夏元吉刚回到北京,朱棣又让夏元吉回去告诉太子来北京的时候慢点走,别走太快。于是,夏元吉又从北京返回,在途中遇到太子,跟太子说皇上让他慢点走,所说这是皇上的命令,但是太子哪敢慢行啊,这个皇帝老爹动不动就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谁敢缓慢行驶啊,所以就算接到皇帝让他慢行的旨意,也是马不停蹄往北京赶路(朱棣的心思真难猜啊,让太子去北京,又无故让人慢行,真是莫名其妙。
史书记载,太子朱高炽一行人路过滁州的时候,太子命人停下,大家一起去登山,登的什么山呢?琅琊山。太子看着琅琊山,表情凝重,对杨士奇说:“这就是醉翁亭的遗址啊。”又环顾四周叹息道:“世人都知道欧阳修的文章,却不知道他的志向啊。”看着破败的醉翁亭,朱高炽满脸的心疼,然后命人修缮醉翁亭。这里可以看出朱高炽对欧阳修的喜爱,也表达出对那些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景仰。
十一月,太子路过凤阳,拜谒明太祖朱元璋陵墓,赏赐了守陵的一些人。然后就快速行驶,怕耽误行程被朱棣骂。
太子路过山东邹县的时候,看到路上很多男男女女拿着破烂的筐子,在路上拔草,于是就让人停下,问那些拔草的人:“你们拔草用来做什么?”拔草的农夫跪下说:“今年闹灾荒,家里没有可以吃的食物,只能拔草来充饥。”
太子听了以后感到很心疼,十分怜悯这些百姓。就下马走进农夫的院子,进到屋子里面,太子看到他们屋里的衣服都是打了很多补丁(视民皆衣百结,屋内破烂不堪,屋子里面什么吃的都没有,锅里只有一些草根。看到这一贫如洗的农家小院,太子生气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这么苦,朝廷都不知道,那些官员已经隐瞒到这种地步了吗?”
然后召集村里的百姓过来,把自己的食物赐给他们。
这个时候山东布政石执中来迎接太子,太子生气的责怪了他:“你作为朝廷命官,应该了解民情,为百姓而有所为,当地老百姓生活如此艰苦,连吃的粮食都没有,仅依靠草根为生,你难道心里没有愧疚吗?”石执中说:“太子殿下,凡是灾荒之处,已经免了他们的秋税。”太子说:“百姓都快饿死了,你看到没有,仅仅是免了秋税有什么用?你现在应该立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一刻都不要耽搁。”石执中听完太子的训斥,立刻派人开仓放粮,每人给三斗米。太子看到了,说:“每个人给六斗,你不要怕擅自打开粮仓会担责任,我到北京见到皇上会亲自把这件事告诉皇上。”由此来看朱高炽确实是一位宽厚仁和的君主,类似于这种事情史书还有很多记载。
十二月,皇太孙朱瞻基和太子朱高炽到达北京,夏元吉先去向陛下禀报陛。朱棣听到夏元吉来禀报太子已经到北京了,就问:“太子怎么走这么快?我不是让他慢点走吗?”夏元吉听了都懵了,皇上让走慢一点,太子让走快一点,自己夹在中间两头为难,但他早已经习惯了在皇上和太子进行周旋,所以想了一圈就回答说:“太子很久没有看到皇上了,也很久没有孝顺陛下了,所以太子对陛下很思念,想快点见到陛下。听到陛下召见,只顾得快点见到陛下,也就顾不得快慢了。”朱棣听了很开心,赏赐夏元吉很多财物。
其实太子一行人是永乐十八年十月中旬从南京出发,到达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下旬了,已经走了两个多月了,已经算很慢了,但朱棣还是嫌他走的快,这明显就是故意找碴。朱棣正常情况下北巡或者北征,从南京到北京一般只用一个多月。朱棣是十一月份让朱瞻基来北京的,朱瞻基比太子晚出发一个月,且加速赶上太子,一同到达北京,按理说朱瞻基才走了一个多月,比太子走的快多了,但是朱棣却没有嫌朱瞻基走得快,这明显就是针对太子,偏爱朱瞻基。也就是说不管朱瞻基怎么走,走得快还是走得慢都不会被朱棣说什么,这就是爱呀,而且是偏爱。
太子到达北京以后,向朱棣禀报了在山东境内遇到了灾民的情况,并解释当时让山东布政开仓放粮的事情,朱棣听了表扬太子做的很好,还说皇帝对待自己的子民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太子理应跟皇上保持一致。
1421年(永乐十九年,礼部尚书吕震跟太子说:“殿下以前在南京,有人多次把南京的一些有失误的事情推到太子身上,皇上虽然都不相信他们的话,但是现在到了北京,殿下应该疏远那些人。”太子说:“过失?哪个人没有过失呢?况且父皇并不相信他们,我又何必跟那些人计较呢?”
太子到达北京时,从南京带过来二十多个厨子,典膳局的厨子,就是专门给太子做饭的,但是有一天朱棣突然说:“典膳局厨子二十人,曷不为奏,遣悉归,命法司治之。”意思就是太子从南京典膳局带过来二十多个厨子,为什么没有人上奏,都给我遣送回去,让司法部门抓起来问罪。当时光禄寺是典膳局的管理部门,光禄寺的负责人向朱棣解释了一下,这才没有责罚那些厨子,并且让他们留下来了。从此以后,朱棣规定,取消专门给太子做饭的项目,并且让光禄寺每天给太子提供两顿饭,其他东西一概不允许,饿了就饿着(此时朱棣应该在想,吃什么吃,这么胖了还吃吃吃。不光光禄寺,其他一些部门也是不敢对太子提供吃食。我感觉朱棣对太子真是太不好了,嫌弃他的长相,处处为难他,公开欺负太子,这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未来的皇上,为什么处处刁难呢,真是不能理解。
朱棣看不上太子朱高炽,但却十分宠爱朱瞻基,所以每次朱棣训斥朱高炽的时候,朱瞻基经常过来帮助自己的父亲,劝他不要生气,注意身体。
有一次朱棣训斥一个文官,朱高炽帮忙说话,然后被朱棣狠狠的教训,还说他是不是想早点当皇上,所以才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朱高炽真是比窦娥还冤。太子妃张氏听闻了这件事,就立刻派人找朱瞻基去劝朱棣。朱瞻基来到乾清宫,看到朱棣正对着跪在殿下的朱高炽一顿猛骂,就对朱棣说:“皇爷爷,不要生气,身体最重要啊,您不是说要带孙儿一起狩猎吗,咱们明天就去好不好?”朱棣看到自己的孙儿来了,立刻就让朱高炽回去了,也不再继续责骂。朱瞻基多次为自己的父亲解围,真可谓是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啊,如果不是朱瞻基,朱高炽大概率当不上太子。
朱棣拉着朱瞻基一起坐下,朱棣问朱瞻基:“瞻基,你看看你这个父亲,真是一点儿都不像我啊,整天就知道跟那些文官在一块研究什么诗书礼仪,一点儿男子气概都没有。”朱瞻基说:“皇爷爷您一统天下,南征北战,威震四方,天下没有人敢不尊敬您,父亲对您也是景仰万分,经常教导我们这些晚辈向您学习。父亲他腿脚不便,不能像皇爷爷您一样征战沙场,不能在北疆战事上为您分忧,父亲经常对此感到很遗憾,常常伤心的流泪。父亲深知自己没有像皇爷爷一样英勇矫健的身躯,所以就在诗书礼仪方面多下功夫,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多为皇爷爷分忧,让皇爷爷少一点烦恼,这样皇爷爷身体也会更健康,就可以更长久的领导天下子民走向更辉煌的明天。”朱瞻基可真会哄朱棣开心啊,朱棣听了朱瞻基的话,心情好了很多。朱棣又说:“瞻基,皇爷爷身体大不如从前了,最近总是感到力不从心,皇爷爷这是老了啊。你父亲只会文,不会武,北方蒙古的骑兵不断滋扰我大明边疆百姓,我常常想,只要我在,就会打的他们不敢来犯。但是,皇爷爷老了,总有打不动的一天,以后国家的重担就要落在你的肩上了,皇爷爷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我对你的希望。”
朱瞻基说:“皇爷爷您身体好着呢,大明的百姓还等着您继续领导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孙儿也定会勤学苦练,不辜负皇爷爷的重托。”
朱棣说:“瞻基,那你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皇帝呢?”
朱瞻基说:“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首先,应该爱惜自己的子民,关心他们的吃穿住行。其次,要保卫自己的国家,捍卫国家的疆土。爱其民,卫其国,不在意仁义虚名,一心一意为国为民,这便是一个好皇帝。”
朱棣听了连连点头,不愧是自己最看重的好孙儿。朱棣不但平日里让朱瞻基处理一些政务,从中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还不断地派人陪朱瞻基进行军事演习,让朱瞻基从实际操作中学习用兵之法,慢慢造就了一个文治武功的大明储君。